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Focus-黃信川】台灣鐵道旅遊進行式!
當移動空間也能是策展空間

專訪雄獅旅遊董事總經理 黃信川

台灣鐵道旅遊正在萌芽,倍受矚目的「鳴日號」與「藍皮解憂號」,除了是旅遊商品,更重要的是與地方(區域)觀光體驗結合,帶給消費者全新的旅遊價值。台灣鐵道旅遊對當地觀光發展,在產業結構上發生什麼質與量的改變呢?本期旅報專訪幕後推手、雄獅董事總經理黃信川。
擁有藝術家性格的黃信川,情感豐沛想法獨特,腦海中總是先有畫面,他自述:「情感跟畫面,我很容易有畫面,因為我以前是學畫的,沒有畫面就畫不出來,我一定是自己先有畫面才會講出這個畫面」。打造鐵道旅遊風情線,「火車就是風景,風景就是火車」的畫面,早已在黃信川腦海中不斷呈現。

服務體驗設計 要比別人想的要更多
2023年的德國iF(iF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決選名單中,雄獅鐵道旅遊「鳴日廚房」及「藍皮解憂號」觀光列車,拿下「2023 iF金質獎」以及「服務體驗設計獎」。回想這一切,黃信川強調,台灣的服務業其實很棒,但對外都只提高科技、晶圓廠、電動車、金融業,很少提到服務業,甚至覺得不值一提。鳴日廚房以及藍皮解憂號都能得到設計界奧斯卡級的iF「服務體驗設計獎」,是經過眾多評審從1萬多件作品裡面挑出來,無形的服務能夠獲獎更令人振奮、意義重大。

現在與同仁在做任何流程規劃時都會提醒自己,產品的「服務體驗設計」是什麼?消費者的痛點如果看不到,那就不是產品,那只是你在做爽的,不是消費者需要的。當能夠解決消費者痛點,那這個服務體驗設計才有感,讓消費者發自內心的喜悅,「哇! 這就是我心裡想的,怎麼沒有看到這種服務,結果有耶!」,這才是真正的服務體驗設計,打到消費者心裡層面。

台灣在這3年疫情間,逐漸摸索出鐵道的價值,「列車是風景,風景是列車」如何做到量化?中高端市場的觀光列車的精髓是什麼?端點地方Hub與Hub之間如何連結在地文創、旅宿、餐飲、景區工作人員?與地方政府之間又該如何建立關係?

黃信川認為,過去談觀光,軌道只是載具、移動的工具,不是旅遊體驗;這3年學到的是「移動空間也可以是策展空間」。軌道旅遊要做到與在地連結,沿途加入在地物產與人文,在移動過程中進行展演;例如「在不是很重要的風景時段進行表演,在重要的風景時段讓風景成為主角」,這才是消費期待的旅遊體驗過程。

嗅出「鳴日號」的可行性
邁入高齡社會 鎖定凰金世代退休族群

台灣在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台灣老化深深打動了我,誰都怕老,台灣人口的老化也代表自己在其中」,黃信川分析,台灣在2018年有14%的人口進入65歲以上、邁入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達到20%、邁入超高齡社會,代表每年增加1%的人口進入65歲。這群民國45~55年出生的國人享受到台灣政府10大建設以及所有紅利,更掌控台灣60%的財富,所謂有錢的「凰金世代」退休族群開始出現參加旅遊行程。

- 廣告 -

此外,從2019年開始,幾乎所有銀行都在辦「ESG論壇、座談」,上市公司都要做ESG,這些企業內部員工旅遊自然也要選擇具備ESG的旅行社。旅遊是移動的行業,如何移動的最低碳?軌道旅遊比飛機、自駕車跟遊覽車排放的碳都低,更迎合世界潮流。此外,旅遊中需要上廁所,鐵道不會塞車、每節車廂都有廁所,對年長者來說是最有尊嚴的旅遊方式。

黃信川指出,「乘客」與「旅客」不同。乘客,你是誰不重要;旅客,3個月前購票就知道是誰、要跟誰去,餐食喜好,食宿遊購行都會需要。所以要先把產品定位與TA定位與價值設定好。

在服務層面,黃信川列舉部分細節說明。首先,要改變傳統火車車廂的味道,「鳴日號」在車廂上埋管線,用精油調出「鳴日香」,每節車廂在固定時間散放出香氣,讓旅客猶如身處在高級5星級酒店一樣。

消費者的痛點還有「行李」,「鳴日號」的旅客在報到時就讓行李分離,晚上進飯店才會看到行李;雄獅特別投資380萬元購買2部裝有電動升降機的貨車運輸行李,讓旅客專心去玩。黃信川分享,曾經有1次行李因為路上狀況沒有及時抵達,我們當機立斷讓旅客先回家,後續一件一件將行李送到府,客人很感動,「你對這件事情的態度決定旅客對你的態度 」。

另外,「鳴日號」車身融合莒光橘以及以前總統列車的黑色,雄獅耗資3,600萬元買了4部遊覽車,將遊覽車車身顏色與「鳴日號」號漆成一模一樣、全黑的玻璃,讓旅客感受到尊榮及私密。包括每一節車廂都有一位管家,服務貼心;甚至車上提供的免費手沖咖啡,咖啡豆也是標下嘉義標冠軍咖啡豆。

黃信川強調,「鳴日號」從移動前到移動後,幾乎動用將近100名同仁,在每個環節投入大量人力用心關照,努力的背後被消費者認同。

火車不是載具 必須與在地做連結
讓地方擁抱列車的到來

另一輛列車是2020年停駛的「藍皮解憂號」,在2021年12∕23重現江湖,當時就想把它復舊如新,關鍵就是找出「乘客」跟「旅客」的不同。2020年為什麼這台列車會消失呢?因為之前幾乎沒人搭,南迴很多列車,旅客不需要搭乘沒有冷氣只有電風扇的列車。

復出之前,雄獅花了1年準備期,首先跟文史工作者接洽,訓練一批在地導遊,導遊在列車上解說跟服務,3個小時的火車體驗可以說3個小時,而這3小時的說詞每一段都很精彩;沿途尋找Highlight的元素,調查完細節後把價值呈現出來,消費者自然感到震撼。

貼心還有「解說分享器」。考慮到火車行進間所有細節,投資上百部解說器分享器,讓每位客人都有1台。畢竟現代人要滿足的是手上那支手機,所以站在痛點思考,讓旅客可以邊聽、邊拍、互拍,分享器也為導遊立下功勞,反應非常好。

還有一個問題,屏東枋寮火車站很小,一次百位旅客怎麼容納?所以在枋寮車站斜對面走路1分鐘、過馬路就到的舊倉庫,耗資2千萬元打造「藍皮意象館」,舊建築變身「藍皮解憂號」旅人休憩所,也是恆春墾丁旅遊樞紐。而在藍皮還營運的10個車站,其中有1站是「金崙車站」,這裡是台東太麻里的金崙部落,必須先行溝通是否有願意接待每天百名旅客,所幸得到首肯。

「藍皮解憂號」轉眼邁入1年,迄今已接待約10萬名旅客,解說費以及旅客的消費都回饋到當地、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間接也吸引年輕人返鄉從事觀光業,這是一個典型的在地轉型,完成營運生態系。

黃信川不斷強調,觀光客與商務客不同,要讓車站成為一個Hub、一個樞紐,讓觀光客、遊覽車都從後火車站進出,與前站的商務客、返鄉客分流,悠閒的出入,遊覽車也不用怕被警察趕而必須讓旅客急忙上下車。 (圖片提供=雄獅旅遊)
台灣鐵道觀光發展正在萌芽
讓車站成為一個個Hub

臺鐵EMU900型電聯車、EMU3000的通勤型短途電聯車將上路,當台灣1,065公里的軌道上全是新列車時,原來的老爺車就變成經典。黃信川分析,接下來台鐵會有很多老列車釋出,雄獅都會參與投標,「因為我們有設計熱忱,想用不同方式打造不同個性的列車,更重要的是結合地方生態鏈」。

目前鐵道旅遊生態鏈裡最欠缺的是兩端,也就是遊程中,兩端的演化還不夠強烈。要想改變軌道服務內容,首先,在花蓮火車站啟用台鐵首座禮賓候車室(接續12月在南港車站、2024年烏日車站、左營車站);隨著與花蓮4星、5星級飯店及民宿合作,結合地方產業鏈,整合成一套新的服務及營運模式;從另一角度,是讓在地人來到車站,可以輕鬆跟朋友喝咖啡、吃甜點、吃西餐,這就是體驗地方,與在地觀光產業鏈做深度結合、改變服務與品味。

一步一步的進化,也必須從環境改造做起,2022年雄獅標下「宜蘭、花蓮、台東」13個車站旁的場域,打造「宜花東自行車補給站」,提供電輔自行車租借,而背後的理念就是結合觀光產業鏈。試想,旅客來到車站,不是只訂一台自行車,還會訂飯店、餐廳,重要的是當旅客下了火車後,我們會將行李以物流方式送到飯店,旅客只要專注旅行。而13個補給站也是加水站,讓旅客自帶保溫杯,成為ESG的一環。從禮賓室到補給站,想改變所有人對鐵道旅遊的觀感,真正做到「在地小旅行」。

火車移動的過程,哪裡要降速、哪裡要加速,都是經過設計的,例如「藍皮解憂號」,在多良車站有個高架,就減速至時速30公里,速度緩慢、窗外是海,旅客坐在車廂彷彿在海面上。

此外,「鳴日號」經過龜山島也會減速,減速至時速30公里開始上餐酒,食材與環境結合、訴說在地的故事;它的價值除了沿途吃美食也品味當地生活,這是設計上的用心,在移動的過程聽著音樂、喝著香檳、看著窗外的景觀,追尋所有在地生活。

要真正實現「火車就是風景,風景就是火車」,讓畫面出現,需要花時間、花資金,需要投入與執行,不能只是論述。黃信川強調,「天下沒有新鮮事,只是新鮮事都沒人去執行」,企業要存活就來自於行動跟執行力;我們對於軌道的重視成為雄獅的鐵道文化,也進入到雄獅文化DNA裡。
(撰文=唐偉展 圖片提供=雄獅旅遊)

下一步:打造旅遊的「嗅覺」記憶
旅遊中要滿足「視.聽.嗅.味.觸」,近期規劃於遊覽車內埋入味道系統,讓遊客感受海拔2,000公尺的味道是什麼?海拔3,000公尺的味道是什麼?在遊程中釋放出中海拔、高海拔的味道,當外國觀客來台灣有了記憶點後會想把味道買回去,半年後打開這個味道,想起半年前旅遊的滋味,一個在地的味道、國家的味道。過去我們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那講的是味蕾,用味蕾去觸動記憶與回憶,想去陽明山吃炒青菜、想吃哪裡的羊肉爐…,而現在我們想打造的是嗅覺,用靈敏的嗅覺觸動記憶,賣的是記憶裡的味道。

【TTN旅報1315-1316期, 2023/9/11 出刊, P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