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氣候變遷衝擊的危機與轉機
觀光產業3面向掌握新契機

PROFILE | 王 偉 琴
現 職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
學 歷 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管理學(休閒管理組)博士
國立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管理學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學士
經 歷 義守大學觀光學系
高雄市政府觀光局
財政部關稅局
專 長 戶外遊憩管理、休閒行為研究、觀光與環境

2023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三讀通過,明定2050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並啟動碳費徵收等配套措施。雖然觀光產業未被列在首波規劃徵收碳費的排碳大戶名單,但氣候變遷與觀光產業之關係密不可分,隨著永續政策的腳步勢在必行,未來必定面臨減碳措施的考驗。

根據聯合國世界觀光組織UNWTO的統計,龐大觀光商機貢獻全球10%國內生產毛額(GDP),帶來許多就業機會,疫情後更是快速恢復與擴展。然而,觀光產業並非無污染,事實上,其碳排放量相當可觀,另一方面,全球暖化造成的負面影響,如冰川融化、生物多樣性消失等,亦可能重創未來的觀光收益。

如何在營運成本與環境友善的槓桿中達到平衡,已不再僅是口號,日益加重的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使其成為觀光產業必須面對的難題。

氣候變遷
衝擊觀光資源與旅遊型態

由於天然環境與動植物生態受到氣候變遷衝擊,許多觀光資源出現變化,某些觀光機會不再是理所當然。雪季縮短、降雪量減少,導致許多滑雪度假村即使投資造雪設備,仍然難以抵抗雪量不穩定的影響;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珊瑚白化,以休閒潛水為主的觀光亦受到衝擊;全球暖化,植物生長機制受到破壞,未來日本賞櫻、加拿大賞楓行程可能成為絕響。此外,極端天氣事件與環境資源更難以預測,可能引發較多風險與不便性,攸關觀光活動體驗品質與安全,對行程安排與旅遊體驗的提供帶來挑戰。

- 廣告 -
觀光是無煙囪產業嗎?
觀光產業亦是碳排放量的來源

過去,我們常將觀光視為「無煙囪產業」,但其所造成的碳污染,可能遠超乎人們的想像。世界觀光組織最新報告就指出,到2030年,旅遊業與交通運輸相關的碳排放量將比2016年增長25%,這樣的增長將佔人類碳排的5.3%,其中尤以航空運輸佔比最高。然而,觀光產業的碳排放量不僅來自於航空運輸業,旅客在旅行過程中,為追求舒適與物質享受,其餐飲、購物等消費型態,甚至滑雪場造雪設施,都是觀光產業碳排放量的來源。

氣候變遷下
觀光產業的新契機

減少碳排放量對觀光產業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除了難以替代的航空運輸之外,實施環保措施也增加成本壓力。危機亦可能是轉機,氣候變遷下,觀光產業仍有可選擇的替代方案與新契機,在營運成本與環境友善的槓桿中達到平衡。

一、率先選擇低碳排、重視氣候變遷治理的供應商:
國際旅行普遍的全球化年代,要減少搭機頻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隨著「永續航空燃油的開發、碳交換制度、碳封存技術」等問世,旅行業可以選擇重視氣候變遷治理、致力減低碳排的優質航空公司,旅宿業在設施與備品的合作對象,亦可採用環境友善的供應商。

二、配合政府政策 善用獎勵與補助:
由於永續概念是未來趨勢,政府各部門在推廣時通常獎勵與限制並行,因此除了配合政府政策外,善用獎勵與補助,不僅可減輕成本負擔,亦可提升企業形象。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劃,未來企業可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向主管機關申請核定碳費優惠費率,此外,為鼓勵旅宿業者申請環保標章,依照環保署相關規定取得環保標章者,可申請審查及查核費用。

三、鎖定關心環境永續的旅客
綠色旅遊將成市場主流:
更多旅客開始關注環境永續議題,「綠色旅遊」不再只是小眾利基市場。將永續、環保、低碳理念融入行程,形塑獨具特色且友善環境的旅遊產品,將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例如:氣候變遷造就所謂「last chance tourism」,「即將消失的景點」成為賣點,通常關注這些景點的旅客,對於氣候變遷與其因應措施有較高的涉入與接受度;又如減緩地球暖化,蔬食(vegan)概念當道,蔬食旅遊方案、從飲食備品到房間設計都以環境友善、蔬食為主題的旅宿選擇,在歐洲正盛行中,相信在臺灣亦可成為觀光產業的新契機。(投稿=王偉琴、整理=唐偉展)


【TTN旅報1321-1323期, 2023/10/30 出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