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T講堂】缺工「倍徵」還要產值「倍增」?
觀光產業升級該有的策略

PROFILE |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助理教授 羅印呈
學 歷 文化大學商學博士
中央大學企管碩士
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管理學系
學界經歷 文化大學觀光學系助理教授
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助理教授
業界經歷 國泰航空、香港航空、麗星郵輪、台灣高鐵、萬豪集團、雄獅旅遊、山富國際旅行社、東南旅遊。

根據聯合國的世界旅遊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的帶狀資料,全球的觀光入境人數及產值的表現,截至2023第1季前的最新的統計,2023年第1季回穩至2019年的80%。以地區別來看,歐洲及中東地區回溫的狀況最佳,而亞太地區速度最慢,相較2019年,2022年僅回溫至原先的25%。
受到疫情的影響,亞太地區上億的觀光從業人員因而受到衝擊,故成為影響亞太地區觀光回溫的一大挑戰。

要觀光工人還是要觀光「人才」?

這個現象反應在2023年的暑假,當業者準備迎接疫情後第一波暑假旺季,無論是帶領國人前往最愛的日、韓及泰國等區,或迎接來台遊玩的日、韓及東南亞遊客,在這波看似商機大好的前景(錢景)下,似乎出現了經濟學供需上的不均狀況,除了反應在旅遊價格高漲外,也發生了旅遊服務品質下滑問題。

這個現象雖然在疫情結束前即有產官學各界提出呼籲,但多在單項及片面的討論,且多用「市場機制」的思考方向看待台灣在疫情後觀光產業的發展,並以「拉長時間軸線」期望台灣的觀光發展可以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值得思考的是,觀光產業最重要的是「人」,疫情期間面臨到突如其來的疫情而影響生計,觀光人才的大量離職出走,這些人還會回來嗎?短缺的人力需要多久才能補足,能夠回到原來的水準嗎?

- 廣告 -

我們不禁擔憂在亞太區塊上普遍面臨到觀光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樣發生在台灣,而台灣在觀光產業發展上的問題,除了解決人力不足(量的問題),還有人才養成的問題(質的養成)。

進一步提高問題的層次、思考人力問題,台灣在觀光產業發展上除了兼顧現有的觀光生態系統外,應如何突破現有的框架,架構及提升有競爭力的觀光產業聚落,成為亞太區具有特色定位的觀光重鎮,再由此角度進一步思考配搭的人力問題。
在策略定位上,台灣不僅是師法發展全球觀光大國的經驗,而是要思考如何善用本身具有的資源條件,思考全球面臨的各項議題例如全球氣候問題、碳排放議題、永續發展等及大環境及科技發展趨勢例如AI人工智能,定位下一個20年、50年,甚至是100年的觀光發展願景,從而構築出台灣在觀光產業升級的條件。

以觀光產業升級翻轉觀光發展瓶頸

台灣在全球化的供應鏈中由代工而起,累積相當豐富的經驗扮演關鍵性角色。在亞太區域的位置與條件也累積了不少跨國合作的實力,這樣的累積也成為90年代所推出「亞太營運中心」願景計畫下的重要背景之一。

在今年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的新制下,吸納人才這件事,能否落實到台灣的觀光產業?這是眾多觀光產業鏈(上、中、下游)及從業人員、合作廠商、潛在投入學子及社會大眾等利害關係人所期盼的格局變化。

【1】. 從「官」的觀點
台灣過去並非沒有推出觀光產業亮點型的計畫,例如2009年推出的「觀光拔尖領航方案」以觀光為主,串聯各項產業,定位台灣各地區有其觀光發展主軸的策略方針,帶動就業人口、地方產業產值及外商入駐,以達就觀光活動而產生的收入。這項立意良好的政策,在於缺乏由政府單位提出明確的產業翻轉願景、具體的引導機制措施以及「跨部會的協調機制」作為各子計畫的專案績效導向,並輔以民間企業的管理團隊落地執行。中長期來看,政府單位的明確協助才能使台灣推廣觀光發展之Know-how,成為外銷或提高與他方合作的談判籌碼。

【2】. 亮點型計畫應思考觀光人才的永續經營
亮點型計畫在各國的觀光發展策略屢見不鮮,例如新加坡每數年皆會推出城市型的亮點建設及活動,除了營造城市亮點光輝外,也增加了觀光推動的可看性及目的地重遊意願(destination revisit intention)。台灣在發展亮點型計畫或可透過規劃中或已經生成的(城市)亮點建設,藉由跨界合作形成更多元的觀光元素使其形成更多樣的觀光休閒活動。

在人才的導入及永續培育上,台灣服務相關產業具有人才養成機制的優勢,透過亮點型計畫以吸引及養成跨界型的觀光休閒人才,由「觀光工人」進化成「觀光人才」;具體的作法可輔導現有的觀光從業人員延伸跨界專才養成外,在人才培育的紮根上,運用產學合作之方式,建立學校相關科系學生在跨領域學習之聚焦,如此才能自抬身價。中長期來看,更能吸納亞太地區的人才及學生,使產業發展所需人力能供應不絕。(投稿=羅印呈、整理=唐偉展)


【TTN旅報1310-1312期, 2023/8/14 出刊,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