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乡村周末】問渠哪得清如許 (上)

前不久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70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在印尼召開,公佈2019年(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大陸的內蒙古河套灌區、江西撫州千金陂成功入選,總計中國大陸共有19項登錄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而全球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共有91個、分布在15個國家。(文=李鳳)

福建浦田。
福建甯德黃鞠灌溉工程~霍童溪畔

黃鞠(音同居)是閩東歷史上的一位文化名人。相傳他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擔任過隋朝的諫議大夫,因不滿隋煬帝暴政,舉家南逃到甯德霍童,並主持興建了霍童溪灌溉工程。這是迄今發現系統最完備、技術水準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之一,分為右岸龍腰渠、左岸琵琶洞渠兩個系統,長達10多公里,灌溉2萬餘畝農田,具有農業灌溉、生活用水、水利加工等綜合功能。

「洞天古渠」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然而其右岸的龍腰渠至今仍發揮著作用,一渠汩汩清水流進龍腰村,左岸的琵琶洞遺址保存良好。當年鑿洞的辦法是將柴火放在岩石上燒,待高溫時,突然往岩石上潑水,使之在熱脹冷縮中爆裂,再使用鑿與撬拓展。此工藝為秦時蜀郡守李冰在興建都江堰時發明,著名的「寶瓶口」就是以此法鑿開的。如果說李冰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專家,都江堰是其經典之作,那麼黃鞠應該是中國隧洞水利的先行者,琵琶洞是其經典之作。

- 廣告 -

如今,清且漣漪的霍童溪兩岸,古村落、古渡口、古驛道、古樹名木與新興的農業觀光園、生態濕地公園等眾多,已成為蕉城區的旅遊亮點。

沿霍童溪有6個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貴村就是其中一個。沿溪古樹蒼天,樹齡達500年以上的榕樹就有10多株。古渡口為元朝遺址,鵝卵石鋪設的碼頭古風悠悠。村裡還保存有元代石旗杆和明清古建築群,一座明萬曆年間建的文昌閣高20多公尺,登樓眺望,遠山近水,一幅耕讀傳家的山水畫卷盡收眼底。(文=唐頤)

江西
江西撫州千金陂~千金築堤

江西撫州地形山南水北,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南部以自然取勝,北部以文化聞名。撫河發源於廣昌,經南豐、南城、金溪,與流經崇仁、宜黃的支流在臨川匯合,幾乎遍及撫州全境。水是文化誕生之源,撫河的路線,恰是臨川文化在歷史中漸變發展的路線。走到撫河源頭,似乎已能望見文化江湖之濫觴,和那一道道默默守護撫州百姓免遭水患的堤壩。撫州人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千金陂。它是撫州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項綜合性水利工程,被譽為「撫州都江堰」,同時也是長江中游贛撫平原灌溉農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關於千金陂的修建有一個傳說。相傳古時臨川有個能人叫吳八仂。有一天他在山上撿到一塊酷似盆子的蛇骨,便收藏起來。後來撫河洪水氾濫,他便擲下蛇骨,築成了一道牢固的堤壩。撫河全長312公里,是鄱陽湖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也是江西第二大河。唐高宗時期,當地曾多次興修河堤,攔水歸正道,但不久又被沖毀。唐肅宗時期,撫河氾濫成災,沙土淤積,良田逐漸荒蕪,百姓無地可種,生活極其艱難。時任知府率領百姓修築了一道陂,取名「華陂」,以期讓河水步入正常河道。後來,此陂屢遭洪水衝擊,屢廢屢修,費置千金,故名「千金陂」,或稱「千金堤」。

現存的千金陂為明代天啟年間重建,長約1,100公尺,頂寬10多公尺,是一條用麻石砌成的陂堰,將撫河水引入中洲圍灌區。據撫州市千金陂文化研究學者鐘長林介紹,這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重力式幹砌石江河制導工程之一,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建金臨渠進水閘確保了充足的水源,保證了灌區農田的旱澇保收。而千金陂陂體矗立在撫河主流與幹港分叉位置,則確保河勢穩定,對城區防洪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撫河兩岸現代建築林立。夕陽西下,斜灑下一束光輝,照得水面波光粼粼,靜臥水中的千金陂就像鎮守一方的龍王,任由河水輕輕拍撫,令人駐足沉思,浮想聯翩。(文=周晨)

浙江
浙江湖州太湖漊港~太湖血脈

從蘇州驅車去湖州,沿南太湖而行,路上有好多帶「漊」字的地名。過蘇浙分界線剛進入湖州市境內,旁邊就有個胡漊,再往前一點,是喬漊。再來還有宋漊、晟漊、蔣漊、濮漊、陳漊、謝漊……等,20多公里的環太湖路沿線帶有漊字的地名超過30個。「漊」在《說文》的釋義為「漊,雨漊漊也。」,指得是雨下得不停的樣子,後來又有了溝渠之意。根據當地人的說法,地名中有「漊」字,就是漊港的意思,而漊港則是遍佈南太湖沿岸、一條條如梳齒般繁密的通向太湖、寬窄不等的人工河渠。

作為中國古代農業灌溉文明代表性工程的太湖漊港,始建於春秋時期,最終形成完整的水利系統,距今至少有1千年歷史。

太湖漊港是在水和泥各占一半的古代太湖灘塗上建造起來的。古人是如何在這泥漿一般的灘塗上,開挖出這些漊港的?直到2004年湖州「毗山大溝」遺跡考古中才找到答案。古人在開挖「毗山大溝」時,採用一種「竹木透水圍籬」的技術,春秋時期的人們,就是採用了先人留下來的這種技術,開挖並建成漊港水系的。

「竹木透水圍籬」就是用木頭和竹片做成透水的圍籬,築在將要開挖的河渠兩側,然後把挖出的軟流質泥土堆在圍籬後面,讓水從圍籬的縫隙中滲流出來,使水和泥成功分離。泥瀝幹後形成岸壩,水淌入河渠匯成河流。從此,原先的淤泥灘塗,就變成了一塊塊適於農耕種植的「漊港圩田」。

漊港的作用不只是用泥水分離技術變灘塗為糧田。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利用其「血管」功能,起到調節太湖南岸,乃至整個杭嘉湖平原水量,以及旱引澇排的作用,是一個凝聚著古人智慧的偉大水利工程。太湖漊港是中國特有的水利灌排系統,有著「三十六漊,七十二港」之稱的湖州市吳興區南太湖沿岸一帶,是漊港水系發端最早和留存最為完整的地區,擁有千年歷史義皋村是一個典型的太湖漊港市集村落,至今還保持著「夾河為市、沿河聚鎮」的聚落形態。(文=李希文)


【TTN旅報1123期, 2019/12/30 出刊, P44-45】


【鄉村週末】問渠哪得清如許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