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從B+邁向A級
翻轉台灣觀光淺碟及跟風文化

 

PROFILE | 羅 印 呈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助理教授
學 歷 文化大學商學博士
中央大學企管碩士
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管理學系
學界經歷 文化大學觀光學系助理教授
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助理教授
業界經歷 國泰航空、香港航空、麗星郵輪、台灣高鐵、
萬豪集團、雄獅旅遊、山富國際旅行社、東南旅遊。

觀察入境旅客來源國別與地區,除中、港澳外,長期為台灣最重要的日本遊客與韓國遊客,在第2季後有逐漸回溫趨勢(觀光署,2023),但相較疫情前仍有進步空間。

疫情後,亞洲旅遊人次整體受到航空業復甦力道尚未完全復甦影響,台灣相較亞洲的入境觀光仍顯疲弱。以台灣長期在觀光旅遊出境及入境人次的顯著失衡上,以及長期所面臨的觀光產業競爭力問題,有待重新突破現有思考框架,擬定新的策略及作為。

長期忽略觀光基礎建設的硬軟實力

台灣觀光發展的方向及作法常常看到的現象,是師法國外觀光景點的做法,仿刻後進行在地的商業推廣,各地方觀光發展看「現象」跟風向發展,難以養成台灣觀光發展的底蘊。其核心議題為台灣觀光發展長期缺乏長遠規劃,思維多半落入為了「衝入境(Inbound)業績」的國外觀光客入境數量,落入學習以觀光發展較佳的國外「現象」,忽略養成觀光基礎建設的硬軟實力。

- 廣告 -

2023年9月交通部觀光局正式升格為觀光署,行政資源相較原先編制員額增加100名以上,2024年度預算近135億元,增加超過11億元,這樣的資源規模雖然以總體發展的規模而言差強人意,但也足以讓新升格的主管單位,思考台灣觀光發展應考量的發展目標與策略,期待以新的格局與深度,看待台灣下一個10年及20年的觀光擘劃及發展。以下本人有幾點淺見:

策略1:設立「觀光中央推動辦公室」及「觀光地方執行辦公室」

範疇上考慮「國家級+區域級」的資源,整合世界遺產潛力點(文化資產局)的各項優勢,使其成為核心觀光產品(有形+無形)作為帶動地方區域發展及地方創生的火車頭,引領區域產業鏈之發展。

以觀光發展為需要,延伸出的產業創新及升級發展策略。為了將目標貫徹到地方執行上的落實,首先應建構機制,其中以「組織」為首要,設立「觀光中央推動辦公室」及「觀光地方執行辦公室」。

目前僅見到中央部會將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建議執行上應由中央部會成立「觀光中央推動辦公室」,中央級辦公室成員應有跨部會的成員進駐,以強化水平部會及資源的整合。策略角色上由中央級辦公室,訂定策略發展目標、相關辦法規章及資源(預算、專業人才及法令規章)等策略定位及階段目標發展。區域辦公室進行在地推動,並且落實到各社區等強化觀光軟硬體相關之基礎建設。

其次,現有的觀光活動應予以分級(國際型、全國型、地方型觀光活動)給予不同程度及資源配套,如此才能除了可繼續茁壯國際型的大型觀光活動做為吸引國際遊客的主力,並且可持續培養全國型及地方型的觀光活動繼續養成實力,為下一階段提升做為準備。

策略2:整合策略發展產業重塑台灣觀光發展的品牌定位

過去台灣的觀光試著以「美食」及「台灣人的熱情好客」作為觀光發展以吸引目標客群之號召,是站在現有的資源條件及現況作為思考點,然台灣的觀光長期發展上需要考慮產業升級及符合未來環境變化(如永續、AI等),台灣有科技島之美名,人力資源素質及條件亦優於全球平均,將「MIT」的優勢延伸至觀光產業,應整合台灣優勢及可發展之前瞻發展產業,重新進行品牌定位,以利相關產業之翻轉以增加品牌帶來的產值。

以今年度新增預算來看,有新增國際行銷推廣經費,相關單位宜思考,應整合新的台灣樣貌,使其變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好菜,端到國際世人面前,使得台灣成為世人的必訪名單之一,發揮目的地行銷(Destination Marketing)的推廣效果。

策略3:創造更多優質條件讓有潛力及高素質人才投入

觀光產業的核心關鍵在於「人」。策略做法上除了鼓勵台灣在地的本土觀光的發展外,亦可創造大型國際觀光企業的入駐到各區域縣市,以活化區域觀光從業人口的流通。人才的培養上,可整合地區大專院校觀光科系及相關科系與產業的產學合作,以增進地區觀光產業發展的深度與廣度。

此外,大型國際觀光集團進駐的優勢除創造就業機會、吸引國際觀光遊客外,其訓練及養成階段對培養中高階的觀光人才及帶動地區觀光產業鏈「質的提升」亦有相當的助益。另外,台灣現在少子化及產業缺工的問題,亦可透過此方式吸引亞洲區域其他更多學子進入區域大學(各縣市大學)學習,進而透過產業整合的一條龍進入市場服務。
(投稿=羅印呈、整理=唐偉展)


【TTN旅報1326-1327期, 2023/11/27 出刊,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