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關係近的中國,向來是許多旅客出國旅遊的熱門地點。自疫情以來歷經近4年冰封期,政府原本去年11月宣布重新開放中國團體旅遊,讓許多業者喜出望外,摩拳擦掌等待開放後的龐大商機。未料開放前一個月政策大轉彎,觀光署一紙令下,6月以後再度禁團,正所謂「計畫趕不上變化」業者在錯愕之餘,中國線的未來走向,又應該如何操作,成為了值得關注的議題。
觀點一:
兩岸觀光不對等 學者:恢復交流雙方才是利多
赴中旅遊急喊停,交通部觀光署表示,中國改變M503航路運行方式,加上中國尚未就陸客旅行團來台進行安排,因此6/1起停止前往中國大陸旅行團。因為政治因素與雙方「組團不對等」等原因,使兩岸團體旅行又回到冰河期。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表示,這對彼此都沒有好處,疫情前兩岸遊客約400多萬人次,是很大的經濟收益,而且能開放的話對彼此的交流都有幫助。
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2018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台灣赴中國遊客為404萬人,對比2023年解封後的176萬人次,尚有很大的回復空間。與之相對的,移民署統計2019年中國自由行訪台遊客雖有人數配額限制,仍貢獻每年95.1萬人次的遊客數。對於疫後急需強心針的旅行社,以及國內旅遊業者而言,都需要兩岸遊客提振產業。
觀點二:
政治角力變數多 業者只能冷靜應萬變
「兩岸政治較勁,我們業者應該先冷靜。」鼎運旅遊集團營運長陳政宏苦笑道。在中國旅遊市場基礎深厚的鼎運旅遊,為迎接團體開放早在年底即已布局,推出「南京、青島涵碧樓」、「逍遙黃山」、「山西」、「張家界」等行程,許多老客戶也主動回流,搶先報名旅遊旺季的春夏團體行。面對政策變化,Benson陳表示樂觀以對。「業者只能臨機應變,這些都是兩岸的議題。」他說。
同樣為中國旅遊主力旅行社之一的可樂旅遊,也表示:「目前持續在努力協調、溝通、處理中。」3/1的大陸首發團,共送出26團208為旅客赴中國旅遊,截至6月已承接1萬1千人次的團體遊客。面對6月以後施行的禁團令,可樂旅遊迅速做出應變,調整6月以後旅客行程至5月底前出發,或推薦轉往其他路線。可樂旅遊表示,機位目前供應無虞,但還是要看旅客是否能配合提早出發。如果是4~8位少人數的旅客,也可以改為安排自由行,提供配套服務。
觀點三:
赴中需求依然強勁 小旅行社尋找生存之道
面對政策轉彎,大旅行社有較大資本可以調度調整,而小旅行社為安排行程,事前的機票、飯店、餐廳預訂,以及遊程宣傳與規劃等隱性成本只能自行吸收,可說是有苦難言。
目前台灣4千多家旅行社中8成以上有經營中國旅遊路線,其中100多家專做中國旅遊,數量看似不多,實際上中南部許多中小型旅行社,仍是以赴陸團為主力。擁有近20年西藏帶團經驗,專門承辦西藏、極地等特殊旅遊的發現者旅行社代表人李茂榮坦言:「像我們這種有主力路線的小旅行社,就算開發其他行程,消費者也未必買單。」
面對難度較高的西藏、南北疆旅行,發現者旅行社透過開旅遊說明會,觸及對特殊旅遊感興趣的民眾,如果有旅遊需求,則由旅行社量身打造規劃自由行程,在不違反法令情況下,代為安排機票、住宿、導遊等事宜。客製化自由行程是多數旅行社消化中國旅遊需求的替代方案,不過旅客少了旅行團的相關保護,旅遊風險提升,甚至出現利用line社群攬客的灰色地帶。李茂榮補充道,原來客人都已經成團,現在臨時取消,也很怕出現消保紛爭,另一方面客人也會擔心,自由行要是需要急難救援或醫療協助,該怎麼辦才好?
觀點四:
禁團令開放無解 小旅行社轉型受困
苦撐4年好不容易盼到團體遊解封,如今再度希望落空,旅行業考慮在520前走上街頭抗爭自救。「兩岸旅遊禁令何時能解,誰也說不清。」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蕭博仁時表示。禁團令公布後,蕭博仁帶隊拜會政黨請願,倡議保護旅遊業工作權,但面對撲朔迷離的兩岸關係,赴中團體遊的未來仍舊難明朗。
疫情期間,許多中國線旅行社積極尋求轉型,試圖朝多元化發展,然而在大旅行社夾擊下,以專門路線打出口碑的中小型旅行社,轉型之路並不容易。李茂榮表示,突然要業者改變產品路線,那顧客在哪裡?就算公司想改推歐洲線、南北極,旅客也會懷疑我們的專業性。他表示,農田休耕都有補助,政策急轉彎也希望能夠有配套的輔助或輔導。
為此黃正聰也呼籲道,如果非產業因素造成衝擊,政府本應伸出援手,像是業者如果8成顧客都來自赴中團,那是否可以針對旅行社輔導,從轉型到補貼可以研究。
兩岸關係尚未破冰,團體旅遊依然處於冰河期,面對年平均逾百萬赴中旅遊人口,政府該如何提供旅客保障,避免赴陸旅行團轉入地下,同時如何兼顧政治與旅遊業者生存權,都是亟待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