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台灣積極推廣「偏鄉旅遊」
應思考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

有別於一般的旅遊特性,「鄉村旅遊」、「農業旅遊」、「慢旅遊」,主要強調善加利用原有的地方性設備空間、生產經營活動、自然環境、人文資源,經由規劃和設計,再發揮至休閒遊憩的功能。近年來,台灣的國旅市場積極興起相關的旅遊模式,推動了許多相應計畫,除了活化鄉村、農村的生態和風貌,也利於地方性與主流市場的連接性。

 {。現有計畫。} 
產地餐桌凸顯國旅特色
「台東慢食節」享譽優良設計獎

以2022年施行的《食農教育法》最廣為人知,強調「DIY親手做」的體驗式教育,讓參與者經由親身參與農產品製作過程,從生產、處理、烹飪等步驟,逐步產生的耕食技能。參與者能從中認識食物來源和原始樣貌、增進食物選擇能力,以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還能培養對食物、耕耘者和環境的尊重與感恩。

另外,「產地餐桌計畫」作為國旅市場的特色體驗之一,藉由推動產地餐桌,建構出可發展「地產地消」的平台,進而開發在地的創意料理和強化消費意識。消費者在用餐之餘,還能獲得食農教育的滋養,為在地農民開拓新通路、為餐廳降低食物里程及成本,同時也帶動了綠色消費。近期也延伸出「台東慢食節」、「稻田裡的餐桌」、「MeSee農村上菜戶外餐桌」等方案。

- 廣告 -

其中「台東慢食節」,以在地店家將「東台灣」的氣息,萃取精煉成餐桌上的美味,讓訪客實際感受當地飲食文化,業者也能從中學習環保減塑、美感設計等等。「飲食結合學習」的概念,更在日本「優良設計獎」中摘下「區域倡議和活動優良設計金獎」。

 {。現有計畫。} 
「T22計畫」活化與振興產地
以「體驗設計」為舊農場改頭換面

「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T指台灣,22為台灣22個縣市)」作為台灣設計研究院,透過長年累積的「地方輔導、國際拓展和展會活動」經驗,來活化產地生態系統的綜合型產地振興計畫,目前已陸續在鶯歌、北投與花蓮等地發表了相關計畫。以北投為例,因發展「都市農業」遇到瓶頸,經由設計行銷與媒體專才,重新建構「療癒產業」生態,結合原型農業生產者,共創獨家的「限定禮盒」與3組聯名「限定料理」,而創造了兼顧自然生態與社會永續的新型商業模式。

有別於前期的軟實力,針對2023年,T22則特別聚焦於在地農場的改造,藉助顧問群的協助,就特定需求為「舊農場」以場地的點、線、面去規劃,並加以研討和設計。

Voyage陽明山(驚豔台灣文創)營運長孫元亨表示,T22的作法是一種名為「體驗設計」的新穎改造模式,主要為了改善「舊農場」現況和發展所遇到的瓶頸。具體來說,改造者需要探討,如何讓農場體驗變得更順暢和有趣,並會著重於規劃參觀動線到體驗層面,同時也要教育農場主理人改造的目的和作用。

 {。現有計畫。} 
行銷力道不足、包裝小眾化
整體架構偏重於國旅市場

就目前而言,相關資源都偏向國旅市場,但以長遠來看,如何將相關區塊延伸至國際市場,才是觀光產業的真諦。因為國旅市場和國際市場,存在著許多差異,不論是需求、體驗、感官;國旅市場偏向DIY體驗與實作,而國際旅客則傾向深度旅遊、體驗在地生活、慢步旅行等體驗。再加上台灣在地的硬體問題,速度和效率不能對應龐大的遊客量和需求。

台灣鄉村旅遊協會副理事長林劭潔認為,最大問題在於「行銷力道不足」,以及包裝方式偏小眾化,而且城鄉發展差距大,主流的觀光市場仍趨於「大景點」。所以相關業者應探討如何將「必遊景點」巧妙融合鄉村、農村體驗,並組裝成旅遊產品,其中包括遊程順暢度、交通便利性、包裝層面、點到點的連接性。針對行銷策略和推銷力道,如何以最大化的營銷方式,才能推動「鄉村旅遊」的發展,並與市場無縫接軌,不僅攸關業者的策略,公家機關的資源整合更是關鍵。


【TTN旅報13046-1307期, 2023/7/10 出刊,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