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台灣的農遊

農業觀光在世界各國蔚為風行,尤其是觀光發達的國家,利用觀光將人潮帶進農村,鼓勵年輕人回到人口外流嚴重的農村工作。另外,農業是國家之本,政府利用觀光行銷本國農產品,觀光宣傳帶來的效益有助於農產銷量。對於觀光客而言,農遊不僅拋開過去不變的旅遊模式,還能深度體驗農民生活,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台灣有沒有發展農業觀光的優勢?答案是有的,只是農業觀光概念還未普及農村。台灣的農業科技世界知名,在亞洲也僅次於日本。芒果、香蕉、蓮霧、稻米等水果早已被外國遊客稱道,所以不必擔心農產品質的問題。台灣地勢狹長,從市區到農業區的距離僅半小時,這方便業者在包裝遊程時的路線調度,不像國外農業區離都市距離起碼一小時以上,而台灣食品及輕工業工廠已陸續工廠觀光化,這些工廠大多散落在鄉下,可與農遊進行串聯。

基於上述優勢,中彰雲嘉這4地最適合發展農業觀光,這些地方共同的特色是農業發達,輕工業聚集使觀光工廠遍地開花,距離都會又不遠。舉例來說,彰化彰濱鹿港工業區已有多家觀光工廠自成一個聚落,一旁又有著名文化古鎮鹿港,再配合當地農村,就是一個很好的串聯。

- 廣告 -

既然有這麼多優勢,為何農遊在台灣並沒有做到味?首先,如果農遊只是簡單的割稻採果,那台灣在10幾年前就已經有了。採果,只是給個塑膠袋秤斤論兩的模式,還是農民還有能力向遊客介紹水果的種植與產地的關係?割稻,只是給把鐮刀體驗割稻,還是農民有辦法能從割稻延伸向遊客說明一系列曬穀、脫殼等處理過程、以及在地鄉野文化呢?另外,住宿農家是農業旅遊的精華,遊客藉由農泊更深入體驗農家生活,能與農民促膝相談鄉村趣事。

台灣農業發展有慢慢朝向觀光化的趨勢前進,但還不夠到味,農民普遍也沒有農遊的概念,光是要讓陌生人住進農家,可能就會有不少農民反對。另外,農村觀光化後面臨的轉型問題,包括大量觀光客湧入後造成的環境破壞;鄉間大眾運輸是否能與都會銜接,這些都是政府必須提早考量因應的問題。

採訪編輯 陳建明


【TTN旅報1058期, 2018/10/1出刊, 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