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乡村周末】沉醉台州

【。。憶臨海。。】

清代文人俞樾說「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 ,一樣的煙柳畫橋、亭臺樓閣和堤隔橋連,眼前的景色讓人分不清此時是身在西湖,還是東湖。

東湖南北長500公尺、東西寬150公尺,與古長城城樓遙相呼應,其歷史可追溯到西元989年,因緊臨台州府城牆東側而得名。東湖分前湖、湖心和後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沿九曲回橋走向湖心,步移景換、美不勝收。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湖心亭,是東湖代表建築,亭子共3層,飛簷翹角,構造精巧、十分大氣,湖心亭可一覽全湖景緻。

- 廣告 -

東湖上的「半勾亭」是湖面的點睛之筆。「半勾」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的詩句,半勾亭為單層六角,以六根石柱擎撐水中建成。與湖心亭相比,半勾亭顯得低矮簡約了許多,與湖心亭遙相呼應。

除了美景,東湖環湖的古跡遺存也不少,坐落在東湖一角的駱賓王祠就是其中之一,祠堂內雖無雕樑畫棟,卻也是斗拱飛簷,頗得唐宋遺風。在東湖遊覽時,抬頭便可看見北固山臨海古長城,修建於晉代的臨海古長城距今已有1600餘年,城牆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於陡峭的山崖間直抵靈江東岸,又延伸至巾山西麓。整座城牆依山就勢,俯視大江、矯若巨龍。

站在攬勝門向上望去,只見陡峭的山坡上,石階一級挨著一級,延伸到視線盡頭,下方石牌坊上寫著「雄鎮江南」4個大字。由城牆上遠眺,不遠處的東湖好似一塊綠翡翠。臨海古城牆除了禦敵功能外,還有防洪作用。台州府城位於靈江入海近處,古城牆有1/3沿靈江而建。

為此,在城牆的設計上,為了減少洪水衝擊,沿江邊的甕城全部修成半圓形,江邊直接被水衝擊的「馬面」(指城牆突出部分的城台,供守城士兵禦敵)為半弧半方形,十分罕見。元朝滅南宋時,元大帝曾下令拆毀江南所有古城牆,以利其鐵騎長驅直入,而臨海城牆卻因其無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以倖免。(文=楊新元;TTN旅報960期)


【上圖】石塘夜色。【下圖】神仙居奇峰的雲海和山景之美

【。。石塘品色彩。。】

石塘鎮西北以石塘山為屏的山嶴民居建築,都是浙東溫嶺山海交響與文化積澱的傑作。據說當年,著名畫家吳冠中一來就驚呼「這裡山崖突出海中,環抱了海,海又環抱了山崖」,此處的屋頂也與閩南沿海的一樣,用石頭和岩塊鋪壓瓦片,古樸、粗獷、蒼茫,給人一種浩然的陽剛之氣和悠遠的滄桑之感。

幾經流轉,老屋依然屹立,參差錯落、星羅棋佈,細看牆面有疊壘的選石,也依然如吳冠中看到的那樣:因陋就簡、忽大忽小、方圓曲直。高超的技藝和美麗的形態,吳冠中層道出「老屋有性格,有煙熏的黑臉,有水澆的淚痕,院裡猶綻花朵的老樹,久經滄桑,說不盡喜怒哀樂。」之感。

然而,這色彩斑駁之中,牆上褐黃色的石塊最引人注目。那滋潤的色澤,大都黃中透褐,褐中透黃,不知歷經多少風吹雨打,表皮已泛出幾分粗糲。歷代黃色系是屬於皇家的色彩,溫嶺漁民為何得以使用皇室之色?

其實溫嶺文明起源早,從明代設縣建制以來,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石塘因地處東部濱海,遠離朝廷、交通不便,在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中,未曾遭受大的創傷和破壞,當地居民以海為主要作業對象,海洋文化、包容的胸懷表現突出。明清時,大量福建漁民遷入,逐漸奠定了今日石塘風貌。資料表明,現在石塘的人大多是這批移民的後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閩南人的一些生活習俗與語言。
(文=朱穀忠;TTN旅報960期)

【。。伴仙而居。。】

神仙居與景星岩是仙居縣境內登高賞月的兩處絕景,相隔不過幾公里,卻呈現風格迥異的明月夜色。神仙居山莊毗鄰神仙居景區,山莊的門前就是神仙居幾座具有代表性的「仙人奇峰」,還未入景區卻已感覺置身畫中。

據記載,仙居縣始設於東晉年間,原名樂安,在西元1007年,因宋真宗的一句「洞天名山,遮罩周圍,而多神仙之宅」,改名「仙居」。仙居縣境內多奇峰異石、流潭飛瀑,南宋理學家朱熹在遊覽仙居後發出了「地氣盡垂於此矣」的感歎。秋日徒步神仙居絕對是一件令人心曠神怡的樂事,從神仙居山莊步行到神仙居景區北門只需幾分鐘,置身神仙居中,每一步都是神話,許多熱愛攝影的遊客更因被朝陽度了金的「仙山」而著迷。

仙居最負盛名的傳統賞月地,當屬有「仙居八景」美譽的景星岩。景星岩雖與神仙居毗鄰,風格卻截然不同,海拔743公尺的高山三面都是懸崖絕壁,據說景星岩山頂因空氣密度較大,形成了獨特的凸透鏡效果,若逢天氣適宜,在這裡看到的月亮要比別處大上一倍,甚至連月球表面的環形山也依稀可見,在懸崖之處的小亭子把酒賞月,頗有讓人頓生「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之感。
(文=姚蘭蘭;TTN旅報960期)


■電話:+86-10-85166116
+86-10-85166103
■信箱:cunbu201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