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旅行社不減反增,許多專業經理人在原公司退休或重組後,選擇開創自己的旅行業新人生。本期專訪新成立的旅友友董事長謝宏明、元本董事長游國珍、永勁總經理盧偉華、晴日總經理黃清涼,以及重新擦亮永信招牌的董事長黃士元與加入名生的總經理廖培沅,由6位專業經理人分享疫後市場觀察。
永信旅遊 網羅札實人才 重新擦亮招牌 黃士元:開放全員工認股 當自己事業打拚 |
PROFILE | 永信旅遊 | |
■ 董事長 | 黃士元 |
■ 員 工 | 40 位 |
■ 資本額 | 1 億元 |
1994年投身旅遊業,1998年與股東同創巨匠旅遊、2013年創巨大旅遊,一路上都在開創品牌與新產品。
旅遊產業在疫後人力改變最大,疫情間,55歲以上退休、30歲以下轉業,而位處中間年齡層的從業人員,有經驗、有衝勁,還想留在產業內打拚卻沒有適合的舞台。
在疫情間反思「莫忘初衷」的入行理念,為讓這群跟著自己打拚多年的夥伴們有新的未來,毅然決然買下永信這間已有30年悠久歷史的旅行社,要與同仁們一起重新擦亮這塊招牌,也為彼此的未來開創新平台。
永信同仁40位,農曆年後達50位,2023年底將具備70人的規模,都是從基礎做起,歷經業務、領隊、線控再到管理層的扎實磨練。
預計疫後「訂製團」會更多,永信定位產品包括:阿聯酋航空系列商品的「阿聯假期」,一般團體路線的「洋洋得意遊」,以及自組品牌、在最好時間推出的訂製商品「永信旅遊」。除了品牌多樣化,也會朝消費者需求的分齡、分眾等依照旅遊目的不同去做變化。
旅遊產業在每次天災人禍後都會有所轉變,我們堅信每次改變就是一次機會,包括自有品牌興起、自媒體行銷,新經濟模式則是利用平台、資源共享、重視利害關係人的分享;永信也會朝著對員工、航空公司、消費者、合作夥伴以及環境社會負責的態度前行,與政府推動ESG+社會責任的潮流不謀而合。
實際做法是對全員工開放股份。旅行社是人與人關係連結緊密的產業,唯有員工共同參與才會付出,永信會在透明機制下分配盈餘與獲利,一本帳、每年公告淨值。公開透明是未來標準,要讓同仁把工作當自己的事業在經營,目標是朝上市上櫃的資本市場前進。
疫後 首重精選人才與運用新科技
永信落實教育訓練與員工在職進修,只要做滿3年都可以提出申請,希望員工能不斷學習新知且成長(不讓老闆成為天花板);此外投資科技,包括購買設備與套裝軟體,以及文字+影片+自媒體的行銷方式;新時代伴隨5G普及,影片等圖像化更為旅客喜愛,藉由AI大數據管理,將會導入AR、VR。
實際觀察,疫後健康考量,加上FIT與GIT機票價差無幾,Mini Group小團體會率先暢行。旅遊兼具社交功能,一群朋友與一家人的旅遊模式不同;在經濟規模下,一群人與3~4人成行的價格及服務也不同,長遠(10年內)來看,團體以及自由行會雙軌並行。永信為躉售業者,所有路線都會經營,目前量身訂製團很多,代表同業及消費者對我們的信任。
建議疫後旅行同業不能用傳統「利」字考量,要先想旅客需要的是什麼,例如經營同業市場,很多同業科技力不足,就要主動協助方便合作同業接到團;唯有共利、共享、共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來經營,才能創造市場區隔。(文=唐偉展 攝影=王世澤)
【TTN旅報1274-1277期, 2022/12/12 出刊,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