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教育局藉臺中花博讓美感教育向下扎根
在發現館中認識臺中市母親河 – 大甲溪的生態及人文

臺中花博的舉辦對於臺中市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局按部就班的布局,希望臺中的孩子能藉由花博,感受這不只是辦一個花卉的展覽,而是城市美的覺醒。為此,花博教育中心透過具體的教育規劃,讓師生的學習走進自然,感受大地賜予的心靈饗宴,創造生命的幸福感動,邀請全國師生一起「聆聽花開的聲音」。( 文=黃志偉、曾則銘 攝影=黃志偉 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 )

校園行銷花博GNP核心理念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長彭富源表示,為了讓花博GNP核心價值融入校園,花博教育中心規劃全市高中職、國中及國小共346所學校,舉辦「花博種子教師到校巡迴教學」,花博的主題「花現GNP」是由「Rediscover Green, Nature and People」所組成,賦予GNP全新定義,向世界訴說一個全新觀點,也正好是臺中花博的3個展區,GNP具體呈現出「綠色生產、自然生態、人文生活」。

- 廣告 -

配合花博,教育局將GNP核心理念融入美感教育,彭富源認為,美感要成功地變成社會運動,在運動前要有意識的覺醒,美感要連結生活,才不會淪於教室內的講述式課程。藉由舉辦花博的難得機會,來一次全臺中市的美感運動,藉由教育教導學生,讓孩子成為種子,進而影響家庭和社區。將美好事物、美好經驗、美好價值,從臺中市往外連結,傳遞到全臺灣各地的所有民眾,進而連結到全世界。

花博認識石虎保育教育的重要

規劃辦理臺中花博之初,曾於花博后里展區發現石虎的蹤跡,為了保護石虎棲地不被破壞,花博預定地因而繞道開發,改為同步開發后里、外埔及豐原3區,並將石虎列為花博的吉祥物,以喚醒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

彭富源指出,臺中市政府更提出「臺中市石虎保育自治條例」,目前正送交議會審議,這是因為石虎為臺灣瀕臨絕種的現存唯一原生貓科動物,目前總數不到500隻,數量還持續減少中,臺中居於地理上關鍵地位,能否有效復育石虎將會直接影響其未來的命運。在發現館中的其中一個單元便以石虎為主軸。


《 發現館 》
在臺中看見半個地球
【下圖】發現館。

2018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於11/3開幕,其中位於后里森林園區主場館的「發現館」,採用綠色建材再生塑化磚,並與現有老樹融為一體。

發現館以「水」為起點,運用大甲溪流域帶領遊客從低海拔的高美濕地,行走到高海拔的雪山之森,透過8個單元,運用策展手法敘述各海拔的生命故事,重新詮釋臺中母親之河大甲溪的生態地景。發現館的設計理念是「在臺中看見半個地球」。透過佈展方式,遊客一步一景觀,每個轉角都是一個新的體會,非常適合大家以放鬆的心情走進來,用探索的心來發現半個地球的生命奇境。

【圖1】單元一:海河交界。【圖2】單元二:水聲川流。【圖3】單元三:土川之圳。【圖4】單元四:里山石虎。

【單元 1】海河交界(0~100M)
圈出生態保護區,留給動植物一個家

整體設計為真實濕地生態,植栽包括大安水蓑衣、雲林莞草…等。觀眾可隨建築物自然陽光的透入,自由地感受位於臺中高美濕地海河交界的豐富生命力。入口以白色竹林,打造不易穿透的靜謐感,引起觀眾期待。而走入空間,天花板懸掛半透具有霞虹光澤的材質,形成大片的彩虹光澤,以奇幻的手法重現濕地陽光與水面產生波光粼粼的氛圍。

【單元 2】水聲川流(100~500M)
水從哪裡來 聽見、看見,體驗水圳之美

整體設計由水流動不息,流經錯綜複雜的管線渠道,表現水文在臺中地表與地下的運作。整體設計,除水聲之外,沿途依靠水力所觸發聲響的機關,發出或高或低的聲響頻率,象徵水自天上降下,滴滴答答落入地面,滋潤了這塊土地。

【單元 3】土川之圳(100~500M)
順應生態的水圳建設 先民的老智慧

整體設計以人文的稻桿編織與米作展櫃,表現人們向大甲溪借水,從白冷圳、葫蘆墩圳與五福圳所延伸的歷史文化。故事流向從圳出發,依照水流經過的先後順序排列,並且交代地點的GPS座標,以具有溫度與生命的人聲為主,輔以老物件、歷史文獻與攝影為展示,敘述農地、聚落的人文故事。

【單元 4】里山石虎(500~1,000M)
撐起臺灣里山動物保護傘

由低海拔緩步向中海拔邁進,中庭除了保留原有四棵大樹(木麻黃、大葉桉及芒果樹)之外,景觀設計師潘一如仿石虎棲息環境的里山樣貌,此區策展內容在資源及正確性上,積極向特生中心、石虎研究員及保育團體請益,除了讓遊客知道石虎面臨的危機,更期待喚起民眾保育意識。

【圖5】單元五:生態廊道。【圖6】單元六:溪間孓遺。【圖7】單元七:巍峨之森。【圖8】單元八:新的視野。

【單元 5】生態廊道(1,000~1,500M)
人與生態動物和平相處

整體設計由水的意向轉變為彩虹雨落在地面,穿梭在種滿樹木的長廊中,發現臺中中海拔生態豐富的物種生命,如:大赤鼯鼠、臺灣黑熊、臺灣彌猴、白耳畫眉、領角鴞與臺灣藍鵲…等。動物的形象以環保的紙漿雕塑呈現,表現臺灣特有種的外型特色並點綴顏色;樹幹的造型則以拼接布料為主,使用柔軟的材質營造一種繽紛溫馨之感。

【單元 6】溪間孓遺(1,500~3,500M)
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回家之路

走進中高海拔的世界,觀眾彷彿潛入大甲溪上游,以紗幕投影的影像創造浮空的視覺效果,讓觀眾與櫻花鉤吻鮭同游七家灣溪。且透過卵、幼魚和成魚的影像,感受櫻花鉤吻鮭的美麗與珍貴。櫻花鉤吻鮭考究真實的形象與特徵,點綴部分之色彩,以巨型奇幻的方式呈現。

【單元 7】巍峨之森(1,500~3,500M)
無痕山林 尊重以自然為家的動植物

空間溫度的下降、映入觀眾眼簾的是高聳入天的高山森林,觀眾穿梭於山林間,感受雪山美景,並透過植栽標本、花鳥攝影等展品,帶遊客欣賞臺中山林之美。

【單元 8】新的視野(0~3,886M)
重新探索大甲溪生命,還給生態半個地球

該展廳在牆面與地面進行數位互動裝置,給予遊客在視覺感官的衝擊,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概念,選擇臺灣原生動植物的有機形象,帶領遊客再次眾覽臺中自低海拔至高海拔的豐富多元生態、生物與生命,以數位虛擬手法交替實體與虛體,增加畫面豐富性,也透過大甲溪流域0~3,886公尺在臺中的豐富性,昇華轉化,看見臺灣的多元獨特性。


【TTN旅報1065期,2018/11/19出刊,P50-51】


教育局讓師生的學習走進臺中花博 花舞館以品種多樣性及科技述說臺灣蘭花王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