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專訪 交通部航港局航務組長 賴炳榮》切入郵輪市場 創造更多新商機

政府推動離島遊 適合小郵輪發展跳島遊

國人搭乘郵輪近年來越趨流行,是亞洲第二大客源市場;而台灣郵輪旅客93%以亞洲行程為首選,平均郵輪旅遊天數為3.3天、平均年齡為45歲。此外,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郵輪旅客來台每人每天至少消費160美金,無論Inbound或Outbound,台灣郵輪市場都具有開發潛力。

根據國際郵輪協會(Cruise Line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簡稱CLIA)統計,2017年全球前四大郵輪市場佔比,分別是加勒比海35.4%、亞太地區16.4%、地中海15.8%、歐洲11.3%。其中,亞太地區從2013年佔比的8%到2017年的16.4%,足足成長1倍。

東北亞郵輪航線 至少有1,200萬客源

- 廣告 -

交通部航港局航務組長賴炳榮表示,綜觀國際郵輪市場,在亞洲,尤其是東北亞,日、韓、中、台是最好的郵輪環線市場(上海-基隆-日本(那霸、石垣、長崎、鹿兒島)-韓國(釜山、濟州)-大陸(上海、青島)),這是一條完整的北環線行程,無論是公主、麗星、歌詩達、皇家加勒比等郵輪公司都在這區域插旗。

賴炳榮指出,大陸沿海高經濟開發區,人口至少超過3億,加上日本1億、韓國7千萬,台灣2,300萬,總計約有5億多人口;如估計其中2%是郵輪潛在客源,至少有約1,200萬人。

分析市場,歐美航線荷美郵輪航程7~10天,邁阿密郵輪也要5~6天,搭乘旅客年齡層偏高;甚至邁阿密、地中海、阿拉斯加等郵輪旅遊產品固定、數十年不變,該體驗的旅客都已經去過了;反觀,新區域就是亞洲這個區塊,以台灣為例,屬於郵輪初嚐期,行程以3~4天,以年輕族群或是家庭同遊為主,市場空間自然很大。

郵輪觀光是台灣港口由貨轉客的契機

賴炳榮強調,台灣每年有1300萬出國旅客數,以前都是搭機+進行陸上觀光,部分改而選擇體驗郵輪的海運模式,確實會有轉移的動力;不過也不要小看郵輪自己開發出的旅遊客源,所增加的人數帶動台灣旅遊市場一起成長。

國際旅客都希望一程多站,一次同遊多個國家、享受多個風味;有了方便的母港吸引郵輪停靠,FlyCruise是台灣要發展的市場,亞洲區域分布是東南亞旅客飛抵台北,搭郵輪玩東北亞;東北亞旅客飛抵高雄,搭郵輪玩東南亞。

賴炳榮強調,各國推展觀光,無論是機場規模或是航空公司的機隊量都有其極限,勢必要仰賴郵輪港口引客;這也是台灣將港口由貨運轉為客運的重要轉型契機,我們應該仔細分析「客」的產業經濟與「貨」的經濟效益,做高政策擬定的方向。

除了觀光消費 還有就業及補給品經濟

台灣如何抓住FlyCruise市場,賴炳榮認為,旅客第一次搭郵輪來台,除了上岸消費,在認識台灣後,未來有機會再次來台進行深度旅遊;此外,郵輪也可以增加飯店、餐廳等員工以及學生的登船就業機會;再來就是購買台灣農特產品等船上補給品。

賴炳榮指出,台灣郵輪市場要有策略推廣,首先,郵輪產業人才培育面向要廣,包括開發外語導遊人才培訓;此外,也要讓法規鬆綁,放寬專業訓練及領取船員服務手冊的規定及程序。

其次,增加CIQS效率、簡化程序;賴炳榮指出,旅客以及船員名單已進行跨機關整合,目前移民署、關務署、航港局三方已完成單一窗口系統建置,業者於航港單一窗口(MTNet)申辦進出港作業時,即可提供船員與旅客名單上船服務,由MTNet幫船商傳送名單給移民署及關務署;讓業者一次輸入資料,多方機關使用。

賴炳榮強調,不要小看郵輪衍伸的經濟產業,還包括郵輪補給、船舶維修、船員就業、觀光消費(岸上旅遊、餐飲住宿交通、購物消費);台灣應該要簡便船舶補給品採購流程、促進在地消費;改善港口硬體設施以及郵輪旅客登岸觀光公共運輸服務。

航港局也曾訪談各郵輪公司,郵輪公司對於台灣在補給,海關檢疫方面,設有層層關卡較為困擾;加上郵輪公司多屬於歐洲國家,食材補給開國際標、要符合歐盟規範;台灣很多供應商怕氣候因素做不到,喪失不少商機,這部分需要統籌單位出面主導。

培養本島離島海運航線旅遊市場

2018是台灣海灣旅遊年,政府積極推動離島旅遊;這部分也適用在國際郵輪的跳島遊,對於國外旅客有吸引力。賴炳榮分析,今年3月,自英國來台的Caledonian Sky (卡莉多麗) 郵輪,就規劃了台灣跳島行程(停靠基隆、台中、金門、澎湖、安平、富岡、花蓮等港口),也為台灣郵輪產業發展開啟許多新想像。

這表示,台灣不僅吸引大型郵輪彎靠,也可以吸引到小型頂級郵輪發展出以台灣為母港的行程;小型郵輪可以在台行程延伸到更多中小型港口,並引導旅客深入在地體驗。


【TTN旅報1048期, 2018/7/23出刊, P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