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觀光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要面對旅客習慣的轉移,更要在有限的資源中,不斷有新產品的開發。在中國政策的限縮下,目前清邁團體,台灣已超越中國市場,但台灣市場卻能同時支撐團體、自由行,甚至招待團的需求,顯示其市場韌性。
當自由行成為主流,旅行社的獲利空間無疑被壓縮,現在旅客喜歡在社群媒體上找旅遊景點,就表示旅遊地已經具備這樣的觀光條件,如何將這些零散但旅客喜愛的獨特的「小而美」景點與體驗,串聯成有吸引力的團體行程或推薦路線,成為旅行社一大挑戰。
業者必須思考如何在規劃團體產品的同時,不僅透過成本控制與增加附加價值來提升產品競爭力,使其在團體產品中脫穎而出,並跟上時代腳步。這考驗著旅行社的產品設計能力與營運策略,如何在高度碎片化的市場中,提供整合且有價值的服務。
除了自由行旅客數量目前已超越團體客,旅客的年齡層正明顯年輕化。10年前,團體客可能多是年長者,如今許多20幾歲到30幾歲的年輕人組團前來,顯示清邁正從過去的「靜態」觀光走向「動態」與「互動」的體驗。
例如以清邁大象為主的體驗,已從過去的騎乘與表演,轉變為更具人道關懷的餵食、洗澡、甚至打水仗互動模式。這種轉變不僅符合現代動物保護觀念,更成功吸引了年輕世代;距離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熱氣球與滑翔翼等高空體驗,也成為吸引年輕企業員工旅遊團的新寵,為清邁增添了刺激與冒險的元素。
相較於曼谷或普吉島,清邁在「人文」方面表現尤其出色。無論是精緻的手工藝品,還是深入的地方文化體驗,清邁都做得有聲有色。也是區別於一般海島旅遊或大都會觀光的關鍵,讓旅客能在此找到文化共鳴。
(本文由受訪者口述,記者吳育光整理)
清邁觀光協會副會長
李人俊
【TTN旅報1409-1410期, 2025/6/30 出刊, 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