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航空業站在一個複雜且充滿挑戰的轉折點上。從後疫情時代的強勁復甦,到如今面對供應鏈瓶頸、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迫在眉睫的永續發展壓力,航空業的每一步都牽動著全球經濟與社會的脈動。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在6/1~3舉行的第81屆年會上所發布的2025年航空業最新資訊,描繪一幅航空業在逆風中展現驚人韌性的畫卷。

☑️ 趨勢 ➊
航空產業淨利約3.7%
根據IATA的數據資料,2025年全球航空業預計淨利達360億美元,相較於2024年的324億美元有所提升,總營收預計達9,7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一看似龐大的數字背後,卻隱藏著產業微薄的獲利現實—淨利率3.7%,平均每位乘客的淨利約7.2美元,僅是大多數其他產業平均獲利水平的一半。而儘管利潤微薄,航空業卻肩負支撐全球3.9%GDP、提供8,650萬個工作機會的重任,益加凸顯航空業在創造巨大價值與獲取合理回報之間的不對稱。
2025年全球各區域航空業財務摘要(預估) | |||
區域 | 淨利 | 淨利率 | 主要挑戰 / 特點 |
北美 | 127億美元 | 4% | 淨利全球最高。面臨經濟放緩、飛行員短缺等挑戰。 |
歐洲 | 113億美元 | 4.3% | 低成本航空推動客運需求強勁。 |
亞太 | 49億美元 | 1.9% | 中國經濟挑戰,運力調配改善過剩問題。 |
中東 | 62億美元 | 8.7% | 淨利率全球最高,但機隊交付延遲限制其增長潛力。 |
拉丁美洲 | 11億美元 | 2.4% | 貨幣疲軟、高成本、備件短缺。 |
非洲 | 2億美元 | 1.1% | 貨幣疲軟、高成本、備件短缺。 |
(資料來源=IATA) |
然而,在重重挑戰中實現盈利提升,足以證明航空業的堅韌與適應力。低於預期的燃油價格是主要利多因素之一。2025年航空燃油平均價格預計為每桶86美元,較2024年的99美元下降13%,總燃油成本將減少250億美元,佔運營成本的25.8%。燃油成本的顯著下降,為航空公司在營收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提供喘息空間。
☑️ 趨勢 ➋
載客率平均為84%
除了油價利多,全球持穩的就業率和溫和的通膨預期,也為航空客運需求提供穩固的支撐。儘管2025年全球GDP成長預計放緩至2.5%,並受到貿易緊張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的影響,但航空公司仍預計客運總量將達49.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4%。旅客調查也顯示,約40%的受訪旅客預期未來12個月旅行次數將超過過去12個月,顯示旅行意願依舊強勁。
效率的提升也是盈利的另一重要支撐。2025年載客率預計將達到歷史新高,平均為84.0%。在供應鏈受阻、機隊擴充等多重挑戰下,航空公司被迫最大化機隊的利用率和載客率,以維持成長動能,這無疑考驗其精細化營運的能力。此外,全球各區航空業的區域差異化的表現,亦反映球航空市場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 趨勢 ➌
供應鏈困境 訂購到交機要14年
航空業在2025年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莫過於持續惡化的供應鏈瓶頸,尤其是飛機製造商的承諾失信。全球飛機積壓訂單已攀升至超過1萬7,000架,這意味從訂購到實際交付可能需時長達14年。
交機延遲也導致產業的連鎖反應。更糟的是,年換機率僅為3%,遠低於正常的5%~6%。這不僅限制航空公司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也推升維修和租賃成本,直接壓縮本已微薄的利潤,製造商對解決這些問題的預估時間更令人震驚—可能要到本世紀末。
對於交機延遲,IATA這樣說…
☑️ 趨勢 ➍
監管與基建連動產業發展
儘管目前的航空飛行成本較10年前下降40%,全球航空業亦竭力降低飛行成本,但不合理監管和基礎設施不足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大阻礙。IATA倡議,監管成效應以嚴謹的成本效益分析為準則,但事實卻是,監管者往往不直接承擔其決策所帶來的成本,導致許多無效甚至有害的監管政策普遍存在。
以歐盟261號規則為例,這項規定要求航空公司對因電力故障、資訊系統問題或空管罷工等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誤或取消,需承擔旅客照護與高額補償責任。然而,這項規定實施20年來,並未有效減少延誤或取消,反而每年為航空業帶來約50億歐元的巨額成本。美國和加拿大計劃仿效,澳洲則抵制,IATA呼籲美加參考澳洲經驗,避免重蹈歐洲覆轍。
在基礎設施方面,全球各地發展步調不一。印度德里和孟買新次要機場的啟用、越南目標97%人口100公里內有機場的規劃、摩洛哥2030年前機場產能翻倍的雄心,以及杜拜全球最大機場的階段性開啟、新加坡大型航廈的動工,都顯示了部分地區對航空基建的積極投入。拉丁美洲主要樞紐如波哥大、布宜諾斯艾利斯、利馬、墨西哥城、巴拿馬城和聖保羅也都有新設施或擴建計畫。美國正推動空管現代化,這些都為航空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必要條件。
凡事都有例外…
☑️ 趨勢 ➎
永續挑戰 2050碳中和的現實困境
永續發展,特別是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是航空業當前和未來最大的挑戰。永續航空燃料(SAF)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的關鍵途徑,預計將提供2050年65%的碳減量。最新研究顯示,SAF原料充足,若加速推廣生產技術,產能可大幅提升。2025年SAF產量預計將倍增至200萬噸,雖為2024年的兩倍,但僅佔航空燃料總需求的0.7%,與實現淨零碳排放的承諾相去甚遠。
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的政策支持不足和市場機制的扭曲。儘管政府對SAF表現出熱情,但未能建立有效的支持政策來達標。如美國稅收優惠的不確定性,導致全球主要SAF企業(如BP與Shell)削減或延後投資。歐盟規定燃油中必須混合2%的SAF,不僅提高成本,卻未能有效刺激SAF產量。
更甚者,燃料供應商利用這一強制性要求,向航空公司收取高額的合規費,使得SAF的價格是傳統燃油的兩倍,造成供應商數十億美元的暴利。這種只增加成本而不提升產量的政策,被IATA視為嚴重阻礙產業的減碳進程。IATA呼籲,減碳需要整個航空業與政府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將淨零視為獲利機會。
【TTN旅報1407-1408期, 2025/6/16 出刊, P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