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常被視為經濟溫度計,對市場變動有著高度敏感,稍有風吹草動便首當其衝。近期再度驗證了這句業界常言—「旅行業往往是站在海嘯的第一排」。
4月初,美國前總統川普釋出新一輪關稅政策,迅速在全球掀起震盪。多國股市同步劇烈波動,台灣也難置身事外,股市一度大幅下挫,不僅打擊經濟面,也影響民眾的可支配所得,波及層面迅速延燒至消費方式。其中,屬於「非必需支出」的旅遊消費,首當其衝地被按下觀望鍵。
觀察1
經濟面收縮
衝擊旅遊消費信心
表面上看,川普的關稅政策是導火線,但深層原因仍在經濟波動本身。股市劇烈起伏壓縮了許多民眾的消費能力,也令原本規劃中的旅遊計畫喊卡或延後,甚至企業獎旅團也暫緩規劃。從業者角度觀察,4月中上旬明顯感受到報名團體旅遊的進單量趨緩,有些甚至暫停不動,觀望氣氛籠罩市場。這波觀望風,直接影響的是7~8月的團體收客進度。
就歐美長線市場來看,由於旅客多提前規劃假期,5、6月出發的團體行程多已在此波市場變動來臨前完成收客,因此受到影響相對有限。然而7月以後的銷售,有出現遲緩或停滯現象。所幸近期股市回穩,經濟情勢也略見緩和,自5月初起,進單狀況已有回升跡象,部分業者樂觀看待市場發展及重燃信心,加速推動暑期及之後的團體出團。但市場回溫是否穩定,仍需觀察。也有業者選擇保守操作,認為需待市場情況更穩定、消費者信心回復後,再擬定下一步行動。
觀察2
匯率上下波動
成本估價檢驗經驗
旅遊市場起伏不僅與股市及經濟表現緊密連動,匯率波動也是另一項牽動旅客決策的變因。
4月期間,美元匯率從月初的33.47緩步下滑,在月底出現急降,5月初甚至一度跌破30元大關,掀起市場搶「美」風潮,目前已略為回穩至30元上下。相較之下,歐洲旅遊常用幣別如歐元、英鎊與瑞士法郎,自3月起則一路攀升,至4月中旬皆來到近期高點。歐元上看38、英鎊破44、瑞郎亦一度超過40,對歐洲團操作成本產生不小壓力,所幸5月初匯率回復以往水平。
對操作歐美長線市場的業者而言,本就屬高單價的產品,匯率波動更放大成本不確定性。以歐洲為例,歐元匯率從3月的34攀升至4月的近38,等於單團成本直接上漲約1成,團費自然隨之調整,而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也更容易因此卻步。
此外,匯率高漲意味旅途中額外花費如餐飲、購物成本同步升高,讓原本觀望中的旅客更加猶豫;反之,若匯率下滑,則往往能刺激出遊意願。業者在操作上,普遍依照出團時程彈性調整成本基準,例如近期出團團體以當前匯率約加0.5計算,遠期出發則加1.5,以確保不因匯率漲幅折損利潤空間。

觀察3
印巴交戰
影響歐洲航線
國際局勢變化亦是旅遊市場的重要變數。以5/6印巴衝突事件為例,巴基斯坦當局於事件爆發後宣布關閉領空48小時,導致多條往返歐亞的國際航線受影響。包括華航、長榮航空在內,部分歐洲航班因此調整航路、延遲起降,甚至出現班次取消情況,旅客行程也隨之受到波及。所幸事件僅短暫影響約兩天,航空公司迅速調整航線,歐洲線航班多已恢復正常,整體衝擊有限。
【TTN旅報1402-1403期, 2025/5/12 出刊, 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