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24年疫後報復性出國潮,今年台灣赴東南亞旅遊市場相較之下顯得疲軟,尤其今年4~6月航空公司調整航點與運量後,機位減少,買氣也停滯不前。業者感受到市場狀況不佳,就連往年可見的Incentive不是延期,就是取消,連暑假市場也不見明朗,讓不少業者焦慮不已。
雖說4~6月本來就是旅遊淡季,然而今年航空公司縮減東南亞航班,許多以旅遊客群為主的航點班次也大幅減少。根據業者估算,今年整體機位數約少了3成左右,加上目前東南亞的團費結構依舊偏高(無論機票價格或地接費用),遇上日圓持續貶值、東北亞團費結構趨於穩定,對價格敏感的旅客自然將目標轉向東北亞,造成一定程度的吸客效應。
觀察1
操作成本偏高影響買氣
旅客部分位移東北亞
今年淡季,許多航空公司調整運能,業者指出,整體機位數至少減少3成,各航空公司的載客率似乎也不佳。業者表示,相較於去年同期,4~6月東南亞旅遊市場至少衰退5成以上。此外,今年暑假因8月並非往年的民俗月,導致7月與8月價格落差小,加上不少旅客仍在觀望8月川普關稅的後續進展,需求多集中於8月。
東南亞線今年操作成本偏高,光是機票就比以往多出約3,000元,加上住宿、餐飲等地接費用原本就偏高,旅客在預算有限下,轉向講求CP值與體驗感的旅遊而選擇其他地區。此時日本因市場競爭,價格大幅下殺,機票甚至比東南亞便宜2~3成,加上日圓匯率友善,自然成為熱門選項,帶走不少客源。
業者也觀察到,去年東南亞市場曾吸引不少原本欲赴中國的旅客,其中越南成為平替首選;然而今年4~6月,往年常見的「里長團」明顯減少,加上去年潛力族群已開發過一輪,富國島更因過度聚焦,設施尚未完善,讓旅客多有微詞,淡季也進入冷靜期。不過業者看好2027年APEC會議後的富國島,設施若完善,有望再創旅遊熱潮。
對華人市場而言,「天然災害」也是讓旅客卻步的重要關鍵!3月底緬甸強震,波及泰國觀光,雖然多數外國旅客已穩定回流,但華人市場仍在觀望,甚至影響整個中南半島旅遊;目前台灣許多Incentive與旅遊團也受到相當衝擊。此外,日本預言家滝樹諒的「災難預言」在華人圈引起不少關注,也間接影響航空公司的布局。
觀察2
成熟市場自由行當道
從旅客不便處找商機
航空業對旅行社的依賴感降低,在自由行盛行的時代已是不爭的事實。業者認為,曼谷、吉隆坡、新加坡、峇里島等東南亞市場已趨近成熟,自由行比例越來越高,航空公司釋出的團體機位也逐年減少,甚至出現價格比FIT(自由行)機位還高的現象。

業者表示,旅行社能做的除了開發新產品、強化區域操作能力,或包裝高單價與主題性行程來穩定客源外,也須回應疫情後消費觀念的轉變。部分旅客更願意投資於獨特的旅遊體驗,對於安排「非觀光區域」的期待增加,如結合在地文化、市集探索、烹飪體驗等新型內容,帶動產品升級空間。
旅遊型態改變 各線改變策略求生
以泰國為例,市場作業模式成熟,雖然團體旅遊減少,仍有FIT穩定客源。業者建議操作「小團體」,一方面增加成團率,也讓旅客享有自由行的彈性。至於團體旅遊,則建議改以強化曼谷、清邁週邊場域的包裝,或以主題行程穩定客群。
越南去年新景點不斷開發,吸收部分原赴大陸的旅客;但這些客源去年已開發過一輪,今年市場呈現低迷,僅富國島尚能勉強撐場。不過,業者對中越、北越產品仍有信心,目前也正積極開發新產品。
菲律賓淡季航班減少,部分旅遊路線團體票難以取得,加上當地自由行業者競爭激烈,團體操作利潤偏低,因此以FIT與小團為主。今年菲律賓皇家航空包機直飛薄荷島,為暑假市場增添一個海島選擇;另外,今年中菲外交關係緊張,可預期中國旅客將大幅減少,業者也在觀望市場變化。
馬來西亞、新加坡市場暑假需求一向穩健,尤其新加坡以FIT及小團為主,整體影響不大。今年新加坡有迪士尼遊輪話題,吸引親子族群;馬來西亞機票價格波動幅度小,對團體操作有利。西馬傳統路線適合中老年、招待團及初訪旅客,東馬(沙巴)暑假親子水上活動市場強勁,但仍以FIT與小團為主。不過近來檳城、沙巴的機位減少,對業者造成一定影響。
【TTN旅報1402-1403期, 2025/5/12 出刊,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