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單純銷售旅遊元件難以獲利!

因應組織變革,旅遊平台KKday於2/26證實裁減海內外員工共38人,雖僅占全集團員工數的3.7%,並強調是因應新一波的組織再造、公司營運狀況一切良好…,然而在旅遊產業裡則已吹起一波漣漪。KKday近年積極對外募資,更喊出要在日本IPO的計畫,但根據國發基金投資績效報告,KKday自2020年起連續3年虧損,是國發基金投資的34家虧損企業之一。

隨著數位時代的發展,線上旅遊代理商(Online Travel Agency,OTA)如 KKday、Klook 等平台,已成為旅遊市場的重要角色。然而,OTA平台僅僅依賴販售單一旅遊元件,如機票、住宿或當地體驗,真的能確保盈利嗎?

KKday多年無法獲利甚至必須要進入裁員階段,這顯示出OTA業者並不一定比傳統旅行社更具優勢。雖然OTA以科技和大數據為核心,提供更便捷的旅遊體驗,但在市場變化、獲利模式和經營挑戰上,仍然可能遭遇困境。

- 廣告 -

價格競爭與利潤壓縮是現實的。市場競爭激烈,全球知名OTA業者如Booking、Expedia等佔據主要市場,使得區域型OTA難以擴展,生存空間受到擠壓。OTA平台通常依賴佣金模式,透過銷售旅遊產品獲取一定比例的抽成,然而這類型的商業模式面臨極大的價格競爭。由於消費者在多個平台之間比價,OTA業者往往需要提供更低的價格來吸引顧客,進而壓縮自身的利潤空間。此外,供應商(如飯店或航空公司)逐漸強化自家直銷渠道,減少對OTA的依賴,也讓OTA更難獲取有競爭力的價格。

行銷成本與品牌忠誠度也是OTA真實的挑戰。OTA為了吸引客戶,必須投入大量行銷資源,包括Google廣告、社群媒體行銷、KOL合作等,而這些成本往往高於所能獲取的短期利潤。此外,消費者對於OTA的品牌忠誠度普遍不高,他們主要根據價格與優惠選擇平台,而非特定品牌的服務體驗,這使得OTA需要不斷投入行銷預算來吸引新客,大量資金花在線上廣告和SEO優化,導致行銷成本居高不下。

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單純販售旅遊元件的OTA若要實現穩定獲利,勢必要尋求多元化經營。例如,一些OTA開始提供完整的旅遊行程規劃、企業合作方案,甚至開發自有品牌的旅遊產品,以提升利潤率。此外,透過大數據分析與AI技術,OTA可以更精準地提供個人化推薦,提升客戶轉換率與回購率。

反觀傳統旅行社,雖然受到OTA挑戰,但仍然保有獨特的優勢,例如與當地供應商的深厚關係、量身訂做的旅遊服務,能提供個人化服務與行程規劃,並且在突發狀況時提供即時協助,以及長期累積的品牌信任感。這些因素使得傳統旅行社在某些市場,如高端旅遊、團體旅遊或特殊體驗行程方面,仍具有競爭力。

數位化並非萬能,OTA業者仍需平衡成本與獲利,加強與線下業者的合作,或發展差異化產品,以應對市場挑戰。未來,OTA與傳統旅行社需更緊密地融合,而非單純競爭。

總編輯
唐偉展

【TTN旅報1396-1397期, 2025/3/17 出刊,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