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Powered by Google Translate

【T講堂】「慢」,卻走得更遠
慢旅與SDGs的交融

PROFILE | 巫 玫 慧
學 歷 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
學界經歷 龍華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助理教授
育達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助理教授

1986年源於意大利的慢食運動(Slow Food)開啟了一個慢生活的新篇章,強調使用在地食材,保持傳統烹飪技術,並提倡享受飲食過程的愉悅。慢食運動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來重建與自然、與食物的聯繫,並通過飲食文化促進社區凝聚力。延伸至國際慢城(Cittaslow)的城市計畫,將慢食、慢遊及慢活融入城鎮生活中,並希望透過減緩居民的生活節奏,減少空間浪費及工作通勤時間,以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最早獲得國際慢城認證的是在2014年的花蓮縣鳳林鎮,在2016年苗栗縣三義鄉與南庄鄉及嘉義縣大林鎮也相繼獲得認證。2017年正式成立台灣慢城聯盟,主要會員除有已獲義大利慢城總部認證的鳳林、大林、南庄以及三義之外,台中市和平區、雲林縣古坑鄉、屏東縣瑪家鄉與竹田鄉、花蓮縣玉里鎮、台東縣池上鄉與鹿野鄉以及連江縣東引鄉等,共計12鄉鎮區加入,屏東竹田也在2022年成為台灣第5個國際認證慢城。

筆者於2016~2017年間協助苗栗縣在推動慢城認證時期的「國際慢城共識與教育推廣計畫」。透過引導,喚起在地居民甚至外訪遊客的覺知,從各族群中的食物、傳統技藝、特殊節慶及人文風情,彙整出可以讓每個人都找到生存價值的永續生活方式,建立共享環境的慢城生活圈,而這與現在持續努力推動的SDGs與地方創生的實踐,相得益彰。

- 廣告 -

一、育孕人與經濟的共同生態圈

  1. 支持當地農業和在地產業
    農業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實現SDGs中的零飢餓(SDG 2)和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的重要途徑。
    推動有機農業:通過推廣有機農業和無農藥栽培技術,提升農產品品質,吸引消費者和遊客,創造當地品牌。
    建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當地農產品的加工業,如果醬、乾果等,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舉辦農村體驗活動:透過食農教育、農村小旅行等活動,除帶動地方經濟,對於旅行業者可以找出獨具特色的旅遊形式,提高民眾在選擇旅遊行程的意願。
  2. 促進教育與創新
    優質教育(SDG 4)是地方發展的重要基礎。教育和創新能夠培養當地人才,帶動經濟發展,目前許多大學都在執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計畫」, 聚焦在地連結、人才培育、國際連結等面向及各項議題,USR計畫在大學社會參與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推手,鼓勵發揮專業知識及創意,改善學用落差;透過師生與在地居民的共同合作,讓地方有更寬闊的發展空間。
    合作教育機構:開展新的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教育課程,提升青年學子的素質和技能。
    技術培訓:提供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居民掌握新的農業技術、手工藝技能和經營管理知識,提升其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
    創業支持:建立創業孵化器,為當地提供創業指導、資金支持和市場推廣服務,鼓勵創新和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3. 推動社區參與和共治
    可持續城市和社區(SDG 11)需要居民的積極參與和共同治理。
    文化活動:組織當地文化活動,如節慶、音樂會、手工藝展覽等,凝聚社區,吸引外來遊客,促進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
    環境保護:推動社區環境保護行動,如友善種植、環境復育、水資源保護等,提升居民的環保意識,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4. 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推動負責任消費與生產(SDG 12)和經濟增長(SDG 8),地方創生工作者、政府、學校三方合作,可以從以下面向著手:
    地方品牌建設: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和傳統技藝,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市場營銷:利用現代技術和社交媒體進行市場營銷,擴大地方產品的影響力和銷售範圍,吸引更多消費者和投資者。
    旅遊發展:結合地方特色,開發文化旅遊、自然觀光、休閒度假等旅遊產品,吸引更多遊客,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二、持續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共榮作法

  1. 綜合規劃與協同發展
    地方創生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3個方面,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確保各項措施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2. 公共與私人部門合作
    地方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學校和社區居民應攜手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地方創生項目,實現資源共享和利益共贏。
  3. 資源有效利用與管理
    合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避免過度開發和資源浪費,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持續監測與評估
    建立監測和評估機制,定期評估地方創生的進展和效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確保發展方向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5. 教育與宣傳
    加強教育和宣傳,提高居民和遊客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鼓勵他們參與地方創生,共同維護和發展地方的可持續生態圈。

通過以上策略和措施,結合SDGs的基礎上,找到育孕人與經濟的共同生態圈,持續創造永續經營的地方共榮模式。
(投稿=巫玫慧、整理=唐偉展)


【TTN旅報1365-1366期, 2024/08/26 出刊,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