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亞島弧上的關鍵位置,台灣發展郵輪有自己的先天優勢。台灣國際郵輪協會理事長林博宗指出,同樣是四面環海,新加坡現在已經有相當成熟的郵輪公司,新加坡政府甚至大膽以「包船」的形式讓想搭乘迪士尼探索號的國際旅客匯聚新加坡。今年中國大陸也有「愛達.魔都號」啟航,掀起話題。但台灣還停留在「包船」或「售票代理」的階段,缺乏自己的郵輪產業鏈,非常可惜。
郵輪發展 需要官方、民間齊心力挺
郵輪入港,一船就是2~5千人,期待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民間協力,讓郵輪旅遊在台扎根。目前台灣對郵輪比較瞭解的是海洋大學,學生畢業多到長榮、陽明海運等工作。高雄餐旅大學今年也舉辦郵輪專業認證培訓,迴響熱烈。未來若能有序培養郵輪人才,更有利讓台灣與世界接軌。
更期待的是台灣也能有郵輪公司,吸引更多Fly Cruise的國際旅客來台,甚至可安排台灣跳港、跳島遊,像近期蘇花公路中斷,花蓮出入受限,遑論觀光?若台灣發展郵輪產業,還可讓遊客「換條路走」,也讓交通部想推廣的「藍色公路」,更有能見度。
以「導客」與「服務」提升郵輪價值
郵輪旅遊是非常國際化的旅行模式,旅行社和媒體有責任引導民眾認識郵輪旅遊。剛開始嘗試郵輪之旅時,台灣人對額外付費的接受度較有限,不知道該如何升級享受。現在郵輪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豪華,客人可以嘗試體驗的越來越多。協會期待爭取船公司未來能考量到旅行業者「導客」及「服務」的價值,將部分消費收益回饋給旅行業者,在現有包船售票賺差價之外,彈性提高獲利空間,共同引導消費者學習享受郵輪,也許能讓更多旅客感受到郵輪豐盛的一面。
培育更多有志之士投入產業
郵輪特色之一是創造「共贏」,一艘郵輪承載旅客可達2~5千人,不是一家旅行社就能承擔包銷的,唯有多家旅行社齊心運作才能夠共同獲利。現在台灣4千多家旅行社中,操作郵輪的可能不到百家,空間還很大。台灣國際郵輪協會持續開設培訓課程,迄今累計已培訓超過6、7千人,最新梯次將在8∕3~4舉辦。
未來協會還將進一步規劃開設「郵輪專業認證培訓」,讓有志於投身郵輪產業的人才經過培訓後,在台灣就取得航港局核發的中華民國船員專業訓練合格證書。
【TTN旅報1358-1359期, 2024/07/08 出刊, 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