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台灣燈會第一次離開台北至高雄舉辦;20年後,高雄再度爭取到台灣燈會的主辦權。這20年來,高雄由重工業城市逐步轉型,捷運、輕軌、鐵路地下化構築出便捷的交通網絡,科學園區、5G AIoT園區的啟動,擘劃高雄產業發展藍圖。此次高雄台灣燈會結合整體城市設計規劃,展現城市新面貌,將向大眾宣告,高雄城市轉型已完成最後一哩路,即將重返榮耀。
燈會是一場代表傳統的活動,高雄要辦出新的境界。愛河灣及衛武營雙主場,納入兩大世界級場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結合城市特有地景與人文,深化在地記憶與歷史紋理。場地與城市生命連結,讓每一盞亮起的光,都有特別意義。
【ㄧ】、回溯歷史、尊重生態
禮敬百年場域雙主場
城市森林衛武營:從原民獵場、軍事重鎮到國家藝術中心
衛武營,千百年前曾是原住民獵場,也是與外隔絕的軍事秘境,在歷盡繁重的軍事任務後,保留了軍事記憶,轉化為城市的綠色之肺,並一躍成為國家級藝術中心。主場許多作品與森林地景結合,相互輝映,營造出光的奇幻魔力,讓觀眾讚嘆之餘在藝術裡回溯人與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城市動脈愛河灣:過去、現在、未來,高雄代表場景
愛河,高雄最浪漫的一條河,以愛為名,貫通城市之心,川流過百年歲月,滋養著愛河流域,以愛河灣集大成,帶著高雄人的氣概與大港相連,勇敢且熱情地迎向世界。
愛河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與人文條件,隨著高雄港空間轉型,「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高雄未來將邁向科技智慧城市,許多國際建築、新的政策、新的建設,都環繞著亞洲新灣區如火如荼的進
行。「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伴隨世界的潮汐,準備以光寫下高雄人最絢麗的記憶篇章。
【二】、智慧燈會、五行暢遊
Beacon導覽如影隨形
以智慧科技與行動裝置,開創「台灣燈會防疫平台」,結合防疫實聯、交通運具、活動預約、消費優惠等,讓民眾在兼顧防疫下,能夠好好探索燈會作品及高雄多元樣貌。
「台灣燈會防疫平台」2021年跨年夜正式開通,獨步台灣首創「五行暢遊碼」,整合捷運、輕軌、公車、渡輪及YouBike等公共交通運具,全手持裝置QR-Code掃描通行,燈會期間24小時暢遊高雄,更享有活動、消費等各項優惠,前廿萬名購買者加送抗疫除煞虎爺小提燈「大吉虎」。
燈會場域、作品、演出的導覽介紹,也結合行動裝置,運用Beacon推送相關訊息,就連距離民眾最近的廁所,都能快速被找到。科技達成各種人性化需求,將是這場燈會服務面向的最大創新。

【三】、國際視野、當代精神
城市創新、能量提升
籌備期間翻閱近幾年來國際光節的精彩作品,在上百場會議的沙盤推演下,精挑細選來自各國與台灣在地的光藝術,更從中選擇適合在城市中長久設置之作,希望為民眾帶來國際視野,且具有時代意義。
目前公開的「手機人生」、「湖映森光」、「植光.花」、「哈瑪星光任務」、「巨人的夢幻花園」、「大海怪幻想曲」、「生命線」、「吶喊許願池」、「台灣夢」、「Arc Zero」、「南島之眼」、「南島的風很香」等,皆不同於傳統燈會作品。除運用裝置藝術、場景設計、科技環控等概念進行策劃,並導入減光、弱光、惜光等思考邏輯,作品分布更橫跨高雄市中心,如同以整座城市做為燈會場域。
新燈會導入策展概念 以光呈現城市的偉大 |
---|


【一】、配合場域的地形地貌
規劃作品與作品尺度 現地創作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選擇衛武營、愛河灣兩大場域,一座是市中心的黑森林、一個是都會的世界級港灣,各自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有著公民參與所保留的美好。高雄市政府不斷場勘,讓每個作品能夠搭配地形地貌,做最精彩的配置與呈現,希望帶來驚喜。例如衛武營的「Arc Zero」、駁二的「巨人的夢幻花園」、「手機人生」,皆與周邊環境產生對話,讓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二】、打破傳統思維
不局限於燈會的短暫展期
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籌備期間即開始進行測試,評估作品與地點的適宜性,更考量每個作品材質、性質與成本,是否能夠提早登場,希望藉此拉長展期,將欣賞作品的人流分流,讓民眾在疫情較為穩定時,都有機會看到作品。因此,作品在2021年12月起曝光,活動並搭配聖誕節慶、跨年晚會辦理。

【三】、邊境封閉的疫情期間
打開一道國際視窗
駁二同仁在本次策展中,查訪所有國際燈節、光影藝術節的精彩作品,設法邀請至燈會展示,在愛河灣打開國際視窗,即使不能出國,也可以一覽世界級作品。
【四】、策劃過程
納入作品長期、永久設置思維
初始策劃時,即在某些作品上直接以長期設置、永久設置的概念做規劃,希望節慶活動不僅是一次性的產出,同時也減少資源浪費。在與藝術團隊溝通時,更能因地制宜,創造專屬高雄的作品。例如衛武營北湖上的「Arc Zero」,藝術家得知是系列作品中第1個被永久設置的,透過視訊場勘看見衛武營湖、森林的遼闊,直接將作品尺度放大3倍,從直徑3公尺變成9公尺,與環境直接呼應,即為最佳範例。
台灣意象在本次燈會中更是不容或缺,除有李文政的台灣夢、台灣的30座燈塔,以初始之光、為島嶼祈禱,同時邀請全球燈節的常客、國際知名高雄在地的「有用主張」,創作愛河灣上的大型燈光作品。更提出「平行展」概念,除大眾參與的燈光作品,策辦當代藝術展與燈會相呼應,包含「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勻境-台灣無名戰士紀念碑」、「迎光」等精彩展覽,讓大家看見更多面向的光藝術。
20年後,智慧燈光照明控制系統,為母親之河重新上妝,高雄的主燈是一條河。民眾走上舊鐵橋、高雄橋、輕軌橋,可以感受7公里、近13萬個智慧控制點,帶來的全面燈光連動震撼。透過聖誕主燈的呈現,以夜間照明美學,成功建構新的城市樣貌。
超過百年歷史的哈瑪星鐵道,也是一件作品,曾獲得2018年第1屆台灣光環境獎的「哈瑪星光任務」,以光藝術連結過去的歷史脈絡與現在的地景特色,成為鐵道主燈。「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進入最後整備期,高雄市政府陸續發布最新作品,讓整座城市瀰漫濃濃燈會氣息。
(整理=朱正杰 圖片提供=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政府 廣告。。。。。
【TTN旅報1226-1230期, 2022/1/17 出刊, P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