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的智慧

上個月,去了一趟今年最新的新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的梵淨山,這座山位在貴州的最東北角,和省會貴陽至少有300公里之遙,嚴格說來,它反而是比較靠近湖南的,是和湖南的張家界系出同源,同屬武陵山脈。

也就是說,張家界和梵淨山在地質上其實是一體的,只是因為人類在區域規劃時,把兩者切開來,用一條看不見的「省界線」,把他們一分為二,因此才誕生了湖南的張家界和貴州的梵淨山。如果今天梵淨山所在地的銅仁,早年是被劃進湖南的話,梵淨山早就被列入張家界,成為張家界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類似的例子,也發生在江西的婺源,婺源被形容是中國最美的鄉村,更是徽派文化的代表核心地,而,安徽省簡稱徽,自古就以正宗徽派自居,實在無法認同江西婺源拿走徽派文化代表的桂冠。

其實爭議的源頭,要回溯到民國時期,也是因為一條無形的「省界線」,把原來是位在安徽的婺源,劃給了隔壁的江西省,讓原本是兄弟一對,硬被改了姓換了名,幾年之後,誰才是正統,問題就來了。

不管是出自人為的故意,或是因為無知所作出的決定,任意切割地理和文化的連接,影響是很深遠的,如果這種事發生在國家和國家之間,有時就會演變成戰爭,如果發生在省和省之間,也會經常有摩擦。

再說一例,二十年前,大陸的雲南中甸和丙中洛,和四川的稻城亞丁,這幾個藏區都在爭奪一個香格里拉的名字,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每一個地方都提出證據論調,但最後中央政府卻判給了中甸,所以中甸後來改名香格里拉縣。

到底這項判決對不對,學術界見仁見智,其中也有大陸學者就認為,其實政府在這個問題上,不一定要給出肯定答案,可以保持中立態度,把這種可能都留給三個地方,如此一來人人都可稱自己是香格里拉,都可頂著光環發展旅遊,吸引遊客。因為香格里拉本來就是個虛構世界,只要有幾份像,誰都可以說。與其一人獨享,不如大家雨露均霑。

做與不做間的拿捏,有時就是一種智慧。

總編輯 吳學銘


【TTN旅報1057期, 2018/9/25出刊,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