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要讓觀光快速起飛,要讓產業獲利,永續的議題絕對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此次觀光論壇探討包括永續觀光串連環保、地方創生、地方深耕、社區發展,做好永續與地方創生,才能將旅客帶進來。
此次活動從縣長、交旅處到屏東地方創生聯盟,一再呼籲「屏東不只有墾丁」,不斷重申屏東觀光資源的多樣性,透過地方產業做出差異化,吸引旅客造訪屏東更多的地方。
台灣旅行業國民旅遊協會理事長蔡子建表示,2022年在首次舉辦永續觀光論壇辦的半年後,疫情趨緩、市場也逐漸恢復,特別是在當時精心規劃的考察路線讓業者在研發行程上節省很多成本,其中很多景點連地方業者都沒去過,在一一幫旅行社與地方業者先進行溝通後,後續的溝通更有效率。旅行業是連結企業、客戶和供給廠商中間的關節,幫助有永續需求的廠商以及有在操作永續的企業做對接。
蔡子建認為,今年特意將論壇移地到屏東舉辦,希望大家可從不同角度深刻感受屏東產業特色;實際勘查方面,同一時間有9條路線,每條路線都別具特色,更刻意不讓與會者選擇路線,就是要避免對主題、地區存有刻板印象,透過實際走過行程後彼此的分享,即使不用每條都走過也可了解不同路線魅力。
永續的基礎必須先遵從法令,再談風險管理,才能談永續。蔡子建認為,政府對地方補助並非雨露均霑,有些規範業者需要完成研習課程後,做盤點更改後,政府再給補助。希望地方的好被看到,而非只是錦上添花,過去屏北一直沒獲得太多關注,此次旅行業者親自走一趟後可推薦給其客人,灌輸業者內容行銷規劃的重要性,以差異化爭取客戶。
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喜臨以「放眼全球迎向國際,台灣邁向永續觀光的未來提案」為主題,當中提到後疫情時代旅遊量能的整備與提升,需要提供安心安全的旅遊環境、推廣在地旅遊、個人體驗經濟、導入智能科技與倡議綠色旅遊。「安全」是觀光發展的基礎要件,而「美食」已成為選擇旅遊目的地的決策點,觀光行銷上可思考如何以台灣在地獨特美食形塑來台朝聖國際知名美食的發源地;此外導入科技以數位創新觀光,發揮在地優勢結合元宇宙,成就時尚輕旅為下一個藍海「元觀光」;以觀光圈為核心結合在地創生,互利共榮,並復刻歷史記憶,營造在地專屬DNA,突破國旅紅海,開拓國際品牌導入美學。永續與責任是大趨勢,把產業做好觀光才會好,唯有觀光創生,才能永續共好。
屏東縣政府關交通旅遊處處長黃國維也帶來屏東觀光旅行提案,屏東擁有大山大海、多元族群文化、細膩的人文風情,每次來都有新的樣貌。
老爺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分享「老爺酒店經營心法及永續與地方創生」,從第一家老爺的誕生,到如今老爺文旅品的出現,其中與地方資源緊密結合為旅客帶來不同的消費體驗。

產業討論-分組研討 以地方特色資源設計體驗式活動
嚴佳代於分組討論中,帶學員透過深入淺出的食魚教育,讓大家知道環境永續該怎麼吃魚,另一方面也透過實驗了解海洋生態與碳排間的相互關係,凸顯減碳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並傳遞旅行業可透過地方資源設計體驗式活動,成為高附加價值的旅遊商品,讓環境、產業走向永續,而這部分建議可與學校合作,一些學校都有相關系所研發相關商品,可成為業者開發商品的助力。

【右上圖】霧台長老教會。【右中圖】霧台長老教會外觀的巨型獵人雕像。【右下圖】原民美食體驗。
屏北魅力大發現! 學習之旅~大武探奇訪神山
此次學習之旅共分為9路線,其中大武部落探奇探訪霧台原鄉之美,包括走訪霧台觀景台、谷川吊橋等美景,在大武一探部落玫瑰聖母堂與天主教霧台耶穌聖心堂,並於神山部落廚藝學校SaMa食堂大啖原民傳統美食。
部落永續觀光以原鄉文化為主題,有別於大多數的部落以崇敬頭目,霧台魯凱族擁有其特有的獵人文化,處處可看見獵人的圖騰、雕像。遊客在此可體驗溯溪、射箭、攀樹等大自然的樂趣,而現在很熱門的「哈尤溪」黃金大峽谷秘境,每天限400人入山,以確保有足夠的教練維護旅客安全,同時也保護環境。
神山部落中的宗教信仰也是相當值得一看,玫瑰聖母堂有70年歷史,以魯凱族人造型的椅子,承載著信仰的背包(聖經),別具深意;天主教霧台耶穌聖心堂屋頂大大的獵人搖鈴雕像也是地方地標之一。
【TTN旅報1299-1300期, 2023/5/22 出刊, P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