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在想什麼?

國境全面開放看似在即,但「永遠得不到的時間表」,才是觀光產業心中的煎熬。

不過,航空公司檯面上看似痴痴等待,檯面下的積極划水亦不能忽視;國籍航空一方面把恢復航班進行布局,準備好在第4季大幅恢復,另一方面則是籌辦開闢新航線。

像是長榮航空日前拋出新增長程航線-米蘭10∕25、慕尼黑11∕3,率先在沉寂已久的客運市場獲得關注,兩大歐洲航點的開通,證明航空公司內心已有盤算:11月國境全面開放,應該是市場所能想像台灣與國際正常往來的最後時間點。

確實,航空公司不該再等待,就算入境台灣0+7還未到來,商務客的需求已經源源不絕。在疫情期間,有出國能力的,基本上本來就是商務以及和工作有關的差旅為主,而航空業自然也很喜歡商務客,不但對於機票價格不會斤斤計較,重視的是便利性以及舒適性,搭乘商務艙更是必然。航空公司為了迎合商務旅客的需求,對於大企業常往返的商務航點則是規劃恢復以及增班,並藉這些商務航點收取較高價的機票費。

有別於長榮航空規劃長航線新航點,據悉,華航則是以區域航線為主,已有開闢東南亞新航點的計畫,市場傳聞則是劍指「越南」與「菲律賓」。

當業界都鎖定日本會是最先開放旅遊的國家,現實是,日本2、3線城市航點要恢復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甚至在部分機場人力有限下,目前也僅開放10個航點;除此之外還有地勤代理的服務能量等都是變數,已關閉2年的機場設施,絕對不是說開放就可以立即啟動的。

至於疫情前航空公司獲利的另一大來源-兩岸航線,可預見兩岸政治衝突不斷升高下,業界評估,直至2023年上半年前,要想恢復疫情前的航班數量,將是遙不可及的夢。

航線規劃、機隊運力調整是門很深的學問,機隊作為航空公司的重要資源,其運力分配水準決定著航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航空公司的服務其實是衍生產品,而最核心的產品是「航線航班」。

「日本航線恢復力道有限,兩岸航線無法破冰」,想當然航空公司的機隊運力就要想出新的接替出口,套句老話:「只要是兼具商務客以及旅遊市場的航點都有機會」。

詢問各大航空公司,針對冬季10~12月的航班都表示已經規劃好了,但幾次的經驗與教訓是:「太早動作不是好事,後續取消勞民傷財」,只能先做好航班準備、機位則是分批釋出。

總之,對航空公司來說,先活著再求疫後發展,唯有航線活過來才能關注裝載量、盈虧及調整航網。

最後,還是得為航空觀光產業向政府單位疾呼:「門關著,不透氣,遲早一起悶死!」

總編輯
   唐偉展

【TTN旅報1256-1259期, 2022/8/8 出刊,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