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韓菲確立合作意向 成立「亞洲跳島遊輪聯盟」
2023重啟大航海時代 以跳島旅遊為核心共同提升亞洲遊輪產業

【左】交通部航港局局長 葉協隆 【右】交通部常務次長 祁文中 (攝影=王世澤)

台灣地理位置具有其獨特性,如同十字路口般是東亞海域的中心點,也是抵達東亞各國的必經航線,400年前歐洲列強開啟大航海時代向未知亞洲探索時,台灣也參與其中,成為當時海上跨國貿易重要中繼站。400年後,世界重新恢復交流,東亞各國旅運業也逐漸站穩腳步,共同合作創造疫後「大航海時代」。

亞洲跳島遊輪聯盟於2∕17舉辦合作意向書簽署儀式,邀請韓國觀光公社台北支社次長金韓圭(前排左2)、外交部東亞太平洋司副司長范厚祿(前排右2)、沖繩縣產業振興公社台北事務所所長上江州辰德(前排右1),及各地政府觀光局代表共同出席交流。(攝影=王世澤)

整合東北亞及東南亞島鏈之遊輪產業資源,行銷島嶼及海港城市,並吸引國際遊輪旅客靠岸觀光,交通部航港局與台灣遊輪產業發展協會(ACDT)以台灣為中心,共同發起亞洲跳島遊輪聯盟(AACA),邀請韓國國際遊輪研究院、菲律賓海事產業署2∕17於台北萬豪酒店簽署合作意向書,展現台灣、菲律賓、韓國攜手發展遊輪產業的決心。

依照國際遊輪協會(CLIA)報告顯示,全球遊輪市場正在快速增長當中,從2019年2,970萬人次,2020年的580萬到2021年的1,300萬人次,恢復到2022年將近3,000萬人次。

交通部航港局局長葉協隆認為,成立「亞洲跳島遊輪聯盟」是亞洲遊輪產業的重要篇章,航港局身為交通部轄下管理船運的主管機關,非常重視台灣遊輪產業的發展。

2020年7月航港局促成探索夢號停靠台灣並為台灣旅客帶來環島、跳島假期,成為亞洲第一個在疫情中率先開放遊輪旅遊的國家。台灣遊輪產業的發展正要起步,與韓國、菲律賓簽約後,初始成員齊聚商討未來合作發展目標及組織運作,藉由推動國家豐富的島嶼以及結合東南亞、東北亞鄰近國家豐富島嶼觀光資源,成立「遊輪亞洲隊」,將亞洲島嶼旅遊的特色推廣給全世界。

葉協隆強調,非常感謝韓國及菲律賓的重視,菲律賓交通部副部長也親自到金門、馬祖踩線,了解台灣離島觀光資源,未來將結合在地特色行銷離島地區觀光。

交通部航港局局長葉協隆 (攝影=王世澤)

探索型遊輪成旅遊新趨勢

近年來「如何創造有價值的深度旅遊」已是觀光產業的一門顯學,遊輪產業也正朝向此型態轉變,因此能夠深入各國島嶼的小型、探索型遊輪就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探索型遊輪相較傳統奢華遊輪,更強調靠港後的岸上體驗、短途旅行及停靠港口的獨特性,搭乘小型遊輪前往更多平時難以觸及的小島,感受令人歎為觀止的世界奇景,深入尚未被發掘破壞的自然之地,就是探索型遊輪的宗旨。東亞國家擁有大量豐富的島嶼資源,尚未被旅客開發,每座島嶼都有自身獨特的文化背景,更是有利探索型遊輪產業的發展。

以金門、馬祖為例,除去戰地文化不談,每年金門縣政府舉辦的馬拉松盛會,都吸引全台各地的愛好者前往參與,抑或是馬祖獨有的藍眼淚生態也是世界級的珍貴景觀,只要能夠將此結合,必能開發出有別於以往傳統遊輪的新型遊輪旅遊模式,並展現出台灣各地特有的觀光特色。

升級航港 將台灣打造成最佳中繼站

台灣獨特的地理位置相當於東亞海域的十字路口,若要吸引國際遊輪靠港台灣,再航向其他鄰近國家的觀光島嶼,應該把握優勢將台灣打造成為東亞重要的靠港中心,從船隊完成補給作業、再到船隻維修,甚至是遊輪人才的培育中心,如此便能讓遊輪產業深耕台灣。

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表示,振興復甦台灣觀光產業是交通部今年重要施政方向,已將2023年訂為「觀光衝刺年」,至少要達到入境旅客人次600萬目標。遊輪產業作為台灣疫後與國際觀光接軌重要環節,交通部將會攜手與民間企業合作,滿足產業需求,期望在產、官、學共同努力,寫下台灣觀光發展新扉頁。

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 (攝影=王世澤)

深度旅遊是國際觀光產業的最新趨勢,而探索型遊輪能深入世界各地島嶼發揮其所長,因此跳島遊輪的風潮已蔓延全球。根據國際遊輪協會資料顯示,2022年16艘投入市場的新遊輪中,其中就有9艘是探索型遊輪,可以發現探索型遊輪就是世界遊輪產業的新藍海。

台灣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及豐富的島嶼觀光資源,南北兩端皆有其他地區可前往探索,往北可連結日、韓,往南與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尼、香港串聯,為了吸引遊輪靠港台灣,目前政府已積極完善各項硬體建設,基隆與高雄港的旅運中心都即將在今年上半年開放,澎湖、金門、馬祖三處的島嶼也正在升級當中,預計將在今年底完工,屆時澎湖馬公港就能停靠7.5萬噸的遊輪,大大增加國際遊輪的靠港意願。

祁文中強調,與韓國、菲律賓簽約確定合作關係僅是第一步,目前已積極向日本外航客船協會(JOPA)協調當中,期待亞洲跳島遊輪聯盟未來能與更多亞洲周邊國家合作,迎接遊輪休閒的新商業模式。


亞洲跳島遊輪聯盟 掀起旅遊新浪潮
台灣遊輪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曾俊鵬 (攝影=王世澤)

台灣遊輪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曾俊鵬表示,協會於2019年2月成立,遭遇疫情攪局,簽約已延宕2年,2023年是旅行業復甦的時機,遊輪產業也正值復甦之際,亞洲應該抓住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遊輪特色。

過去台灣的遊輪產業以Outbound為主,是因為缺乏資源,僅能夠讓台灣人出國體驗,雖然台灣搭乘遊輪旅遊的人口有100萬,相對亞洲其他國家高出許多,但若是放眼全球依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2019年全球遊輪產值約1,300億美元,若能利用台灣的優勢將產業留在亞洲,也能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韓國國際遊輪研究院院長林福順 (攝影=王世澤)

韓國國際遊輪研究院院長林福順表示,韓國擁有3,358個島嶼,除了知名的濟州島以外,還有陵島、巨濟島、蝟島、紅島等,都能讓旅客在短時間內深入了解當地特殊的歷史人文、自然生態,非常適合做為跳島遊輪目的地。同時也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加入亞洲跳島遊輪聯盟,讓國際遊輪旅客能夠有機會認識亞洲各國的特色島嶼。

林福順坦言,自己來過台灣非常多次,也買過很多金門高粱酒,但從來沒考慮過要去金門旅遊,經由這次參與的踩線活動看見許多特殊景點,相信韓國Inbound市場也有同樣的問題,希望聯盟成立後能夠有更多旅客去韓國參觀其他更有特色的島嶼。

菲律賓海事產業署署長Fabia (攝影=王世澤)

菲律賓海事產業署署長Fabia表示,2023年預計有136航次遊輪靠泊菲律賓的43個港口,包含巴拉望、長灘島和宿霧等,菲律賓在遊輪產業上擁有充足的資源,能夠帶給國際旅客一流的體驗,在疫情過後世界交流重啟的時刻,簽署意向合作書更能顯現亞洲各國的團結,期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國家加入亞洲跳島遊輪聯盟。


【TTN旅報1287-1288期, 2023/2/27 出刊, 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