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旅會【2017華夏文明。薪火相傳遊學團系列】
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主辦的〈華夏文明 薪火相傳〉台灣高校師生廣東修學活動,日前邀請台灣9所大學、共32名師生與廣州暨南大學進行交流,並走訪廣州、中山、珠海等地,師生在參觀中山故居、辛亥革命紀念館時,好像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歷史發生現場-被列強瓜分的中國、青年捨命救國的高貴情操…各個事件歷歷在目;之後登上廣州塔,俯瞰活力、現代化的廣州,則感覺中國已甦醒,強大中國願望正在逐漸實現中。( 文、攝影 = 雷伯平 )
廣州暨南大學參訪交流
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創立於1906年,是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擇址南京,最後扎根於廣州,也是第一所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高校,首先到校史展覽廳,由專人向台灣師生做學校簡介,暨南二字出於《尚書禹貢》: 「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暨南,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接著參觀圖書館,然後到管理學院,由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的張小欣教授,以《從嶺南到暨南–看文化的發展與融合》為主題,給兩岸學生上了一堂通識課,讓學生從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通盤地瞭解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廣東背後,台灣學生相對比較陌生的嶺南文化(五嶺以南)。這是大陸最南地區,終年林木常青,綠水長流,曾讓在初冬抵達到惠州的蘇東坡,面對欣欣向榮的南國風光,也不禁吟出「嶺南萬戶皆春色」的詩句;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取和匯集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而獨樹一幟,到了近代,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政治、文化、思想、革命和發展的先導。
課後安排與大陸學生分組帶開參觀校園和交流,校園內看到由幾家公司分別經營的「共享單車」很普遍,只要掃單車上QR code即可手機付款,開鎖騎走和歸還,價格不貴,大約半小時0.5元人民幣,台生感覺大陸真得進步很快;最後在校園門口,互留微信依依不捨道別,期盼下次有機會再見。
考察地點 廣州暨南大學、珠海羅西尼表業有限公司、珠海圓明新園、中山故居、辛亥革命紀念館、大學城、嶺南印象園、長隆大馬戲、廣州花城廣場、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塔、夜遊珠江、中山紀念堂以及沙面歷史建築群
參與師生 佛光大學、交通大學、海洋大學、宜蘭大學、台東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嘉南藥理大學、以及樹德大學等9所學校與師生共32人
主 辦 逸歡旅遊

台灣師生 修學旅行心得
團長|佛光大學管理系教授 李銘章 [1]
遊廣東更深刻認識近代史
感謝海旅會安排這次的廣東修學之旅,整個旅程驚奇蠻多的,把一些以前點的記憶,透過線的連接和面的構成,對近代史有更全盤的認識。 另外學生走出來,看看外面的變化,要怎麼和別人接軌,自己若不進步的話,很快就被摒除在外了,如德國學者洪堡德所說:「我旅遊是為了探索,也是為了獲取知識」,希望學生能有所啟發。
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二年級 褚昱亨 [2]
瞭解歷史的脈絡和時代偉人的精神
這是我第二次來大陸,在中山故居和辛亥革命紀念館,想起國小國中的歷史背了很多東西,記得老師說記考試會考的東西不是重點,要我們理解歷史的脈絡,但我覺得不僅要瞭解歷史的脈絡,更要瞭解這些時代偉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佛光大學管理系四年級 賴育蓁 [3]
大學同學未出校園就已有方向
在行程中印證了導遊所說的「十里不同語,百里不同俗」,我常常聽到各種方言,而在這麼多民族裡,不分你我互相包容。與暨南大學的交流,令我印象深刻,從學生的交談中感受到他們的野心,在大學時期就自己跟企業簽好合作,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更能決定自己的人生。
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四年級 陳誌緯 [4]
廣州很有活力、很繁華 跟想像中的不同
都市環境整體來說是整齊乾淨的,看到很多清潔人員隨時隨地把環境清掃乾淨,覺得整個城市很有活力,很繁華,進步得很快,跟想像中不同。廣東人以孫中山先生為榮,建了辛亥革命紀念館,來到這裡把我們國中小讀過的近代補齊,可以得到一個比較完整的樣貌和內容。
台東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四年級 羅楚喬
在廣東博物館 看到自己祖先的遷徙過程 [5]
我是客家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在廣東省博物館看到客家人的遷徙圖,共有五次的遷徙,而我則是第四次遷徙,最後落腳於新竹。博物館外型摩登,形似一個「寶盒」,展覽內容豐富,可待上一天,說明牌很詳細,每個展廳入口不大,走進去卻是另一個桃花源,都讓我大吃一驚。
中原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四年級 陳昱維 [6]
中山紀念堂是個無死角的聲學建築 很佩服
長隆大馬戲內容精心設計高潮迭起,在台灣很難得有這樣大型常態的表演,這可以讓一個地方的觀光更加分。由中國人設計的中山紀念堂是個無死角的聲學建築,我自己也測試了一下,在前面講大聲一點,後面的位置都聽得見,民國30年代就能達到那麼高的水準,很佩服!【TTN旅報9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