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到來的2030年!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國際航協世界航空運輸統計報告(WATS),顯示全球航空在2020年因新冠疫情損失超過1,260億美金;航空客運需求與2019年相比下滑65.9%,其中,國際航空客運需求更下跌高達75.6%。根據統計,2019年全球航空業客運量來到45億人次,隨即卻因2020年疫情跌至18億人次;按照數據分析公司Cirium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航空旅客運量滑落到1999年的水準,航空業增長量等於消失了21年。

除了IATA,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發布的趨勢資料指出,2020年的大衰退,使得國際觀光人次回到30年前的水準(1990年4.6億人次)。

航空載運量消失21年,國際觀光客倒退30年,但旅遊業面對新世代需求卻快轉了10年!

猶記Amadeus在2015年曾經出爐一份報告,預測到2030年,我們旅行的動機也許將截然不同。包括旅行者購買和消費旅遊體驗的動機幾乎完全基於其在社交網路上的可分享程度,還有一類旅行者將希望第三方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繁瑣的行程安排。

2018~2020年初期,各旅遊組織甚至不斷宣告舊有的旅遊業時代將到尾聲,必須加強旅客與在地的連結;隨着旅遊元素不斷演進,旅客不再只是單純追求購物、美食、景點體驗,反而轉向追求更具個性化的在地深度遊;然而,無論旅遊技術供應商多年來持續發展多少種個性化服務,在市場上仍無法快速獲得業者青睞。

對於航空公司與旅遊供應商來說,為何提供個性化服務發展如此緩慢﹖主要除了彼此都是剛開始摸索市場走向以制定個性化要素,更重要的是維持原來的經營方式還能保有一定獲利,迎合新世代需求似乎尚未迫在眉睫,個性化僅是旅遊技術一個時髦的詞語,要付諸行動還必須考慮再三。

然而,新冠疫情無情吹垮觀光產業累積多年的經驗,取而代之的是運用大數據、AI、AR、VR、視訊旅遊等新科技,避免疫情間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與接觸,誘發出沉浸式的旅遊感官體驗;包括飯店服務以及景區人流管控,都朝個性化服務體驗發展。又像是航空、郵輪、高鐵等交通工具,除訂位和票務以外的旅遊體驗也朝個性化呈現;後端的大數據能快速分析出旅客的等級,給予更尊榮的服務。觀光旅遊產業此時發現,導入新科技、滿足消費者體驗的最佳時刻已經來臨。

另一方面,移動平台也主導著旅遊技術的變革,尤其在疫情期間,移動技術客戶的收入不斷倍增,無論是航空公司或是旅遊品牌都相信,只要能開發出整個旅遊過程所需要的APP,就有機會留住客戶。
新冠無情,產業求生。逼著業者必須加速升級,滿足早就站在2030年的消費者需求。

總編輯 唐偉展

【TTN旅報1204-1208期, 2021/8/16 出刊,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