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邁:「高雄是我一生懸命。」
一位是前行政院副院長、高雄市長補選候選人陳其邁,
一位是滅火器樂團主唱、知名詞曲創作者楊大正,
兩位相差20歲的高雄人,都有著共同的理念
—希望家鄉高雄市能更好。
陳其邁強調,高雄有很多傑出的音樂人才(影音、文創方面),
希望未來能夠全力協助表演或音樂團體,在高雄能夠發光發熱。
高雄人的DNA
擁有認真打拚、不服輸的性格
對於高雄在兩位心中各有所意義。楊大正表示,高雄對他最直覺的回答,就是「故鄉」。故鄉就是有最深的情感連結,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故鄉,不管好的壞的,都會用最大的熱情看待他,有點像是對於親人一樣的那種情感,不管他好或壞,總是最親的所在。此外,高雄一直讓他覺得有一種「很阿沙力、海派」的感覺,不拐彎抹角,很多事情都是直球對決,直線性格的一個城市。
陳其邁認同楊大正對高雄的想法,「高雄是我一生懸命、永遠的故鄉,最熟悉的所在」。陳其邁分享,他從小就在高雄長大,在高雄就學,有空的時候,就會踩著夾腳拖,去吃這裡的肉圓,那裡的紅豆冰,每一樣都是難以取代的高雄記憶。「作為一個高雄人,不管我的工作在哪裡,我以高雄為榮,也以這座偉大城市為榮」,這座城市認真打拚、不服輸的性格,也是高雄人的DNA。
「對高雄有一種理想,會想幫家鄉、鄉親做一些事」,陳其邁認為高雄在轉變,是很多人一起努力、不斷努力,背後都有段艱辛故事。陳其邁分享,他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和前輩們一起參與衛武營自然公園運動,到後來當立委從旁協助;那都是一種對城市的感情,高雄人常常會團結努力,為了這城市的美麗和轉變全力爭取。
把全市的圍牆都打開
要為高雄的美麗與轉變全力以赴
對於孩時印象中的高雄和現在的高雄有什麼不一樣?「現在的高雄比較漂亮」,陳其邁指出,高雄有一陣子是重工業留下嚴重污染、產業轉型停滯不前;小時候的印象,是有加工出口區,馬路很大條,以前的中山路、現在的博愛路,車子很多;左營的菜公那邊都還是稻田,蓮池潭的洲仔濕地那,還是菱角田;愛河總是又髒又臭,高雄人很難相信,這些竟然都有改變的一天。
陳其邁回憶,小時候大概國小六年級時畫過一張畫「未來的高雄港」,裡面畫過去的高雄港黑黑髒髒,還有石化儲油槽,和現在可以去港邊吹著風的日常落差很大。像美麗島站,現在不少人會去打卡拍照,以前那邊是「大圓環」,中間有噴水池;半屏山、現在的柴山,那時候還在採礦,現在已經成為綠地;現在港邊弄了輕軌、可以辦大港開唱,變得很舒服,觀光客都想來的地方。
以前的高雄,是被港邊的圍牆圍著,看不到海的。一道2米高的圍牆,隔開了高雄港與高雄市,生活很不方便。陳其邁當代理市長時,和一位里長伯聊天,他說「住海邊那麼久,都沒看到海」,陳其邁就跟他說:「把圍牆拆掉吧!」他和太太都不敢置信,結果3個月內就協調把圍牆拆掉,終於看見大海,港市合一。陳其邁除了港邊圍牆外,也把全市的圍牆都打開,那不只是物理的圍牆打開,也是心裡的圍牆打開。高雄原先註定的命運是重工業城市,現在有人在散步休閒的愛河、衛武營、鐵路地下化。
楊大正則回憶,高中以前印象中的高雄,還是一個比較工業的城市。那個時候的環境不像現在市容這麼美麗,慢慢的大概自己高中十六歲左右開始,正是高雄城市轉型的一個開端,開始有一些城市光廊、捷運在蓋,愛河也整治得很舒服,電影圖書館、音樂館,慢慢的這些文化建設一直在建設。
楊大正認為,現在的高雄在整個市容跟硬體上面,完成度很高,從19歲離開高雄,到現在36歲又將搬回高雄,認為高雄像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城市了。以往高雄是工業城市,所以在環境保護上面有很大的負擔,但這個城市已經大幅轉變,有了更永續發展的願景,非常期待高雄轉型完成。
高雄就是我的家
要加速高雄的產業轉型速度
「高雄就是我的家,會覺得做什麼總是要在自己的家鄉,那不管做任何事情、不管去哪,就是要把家鄉變得更好」。陳其邁在台北工作的時候,會自己在路上走著走著,因為好想回家,就立刻跑去車站,買一張票,搭高鐵回高雄,畢竟家裡還是比較溫暖。此外,年輕當立委的時候,陳其邁也常常晚上台北上完政論節目,就坐長途夜車回去,所以現在聽到滅火器那首「長途夜車」都很有感觸。
陳其邁表示,雄中畢業之後,很多同學都去竹科、台北工作,那時就看得出來高雄的產業轉型速度真的要加速再加速。畢竟在高雄長大,被高雄栽培這麼久,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回饋自己的故鄉。陳其邁要讓年輕人能留在高雄就業,將高雄的產品,硬體、軟體、農產品行銷國際,運用在行政院的經驗,讓高雄往前進。
楊大正則認為台灣的地理滿集中的,早期當然是都坐夜車、坐野雞車、坐客運,之後就坐高鐵,所以對他來說沒有太深的鄉愁。楊大正後來雖然住在台北,但是很常要回到高雄演出,所以自己沒有太深的鄉愁,但情感上就會有。他表示,在一個很年輕的階段,對這世界有很多的求知慾,或者是很想增進自己的能力時,當然就會選擇去比較有機會更深一層學習的環境,而台北在音樂產業上相對、而且是絕對擁有比較完整的支援,前往台北生活學習音樂,就是很想一窺究竟,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那為什麼到後來會想回高雄?楊大正分析,當人年紀到了一個相對比較成熟的時刻,會想要把本身所知道的一些資源差異,以自己的力量盡力去做一個平衡。就像他過去所學、所走的路,在經過資源統整後,可以更有系統的傳承給故鄉的下一代年輕人;如此可以縮短這個差異,也可以加速大家去認識音樂產業更多細節跟面貌。
楊大正期待高雄也可以成為一個產業環境成熟的城市,讓不管是對於音樂、電影、藝術等文化相關行業有興趣的年輕人,可以在高雄有很多運作跟學習的機會,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故鄉有一個很好的工作環境。
對家鄉有著滿滿熱血
要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繼續奉獻給高雄
楊大正指出,外地朋友都常常會覺得說高雄人很奇怪,高雄人特別愛高雄,其實這是因為年輕的時候、或更小的時候,南北差距很大,所以常常會有一種被北部人瞧不起的狀況,當然後來真的沒有了,尤其高雄的建設跟觀光做的越來越好,大家都對於高雄就另眼相待。「但對於我這一輩的高雄人來說,就會有一種我們不能輸,我們的骨氣要矜起來的那種心情」。楊大正指出,高雄人特別的有一個韌性在,韌性在之外,就是對於高雄有一種榮譽感,會想要把事情做得很好,然後為這個城市,能夠增添一點榮耀或增添一點正面的東西。
「我自己很喜歡高雄人的一種不服輸的性格,我認為那是一種骨氣」,楊大正強調,這樣的「骨氣」一直到現在都還可以在高雄感受到,就像是高雄一直都是民主聖地,從美麗島,到後來也是第一個把直轄市市長罷免掉的地方。所以說高雄人是很有行動力的,其實是說到做到的,楊大正欣賞高雄人這樣的性格,而且一直都有點敢愛敢恨。
陳其邁覺得高雄一直不變的,其實就是「大港精神」。以前最繁榮的地方是堀江那邊,碼頭工人、漁民靠港口維生,那邊就會賣一些很現代的東西,然後大家都很豪氣。後來商圈轉移,到新堀江、現在又有一些不一樣的轉變,雖然堀江已經變得有一些沒落,但那種高雄人靠港維生的豪氣精神、大港精神仍然不會變。
陳其邁強調,「我一直覺得,假如心中有對高雄、故鄉的留戀和摯愛,永遠都會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它。而我的人生,在高雄已經有五十年,不但要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繼續奉獻給高雄,對這座偉大的城市,也會更謙卑努力」。
【 楊。大。正 】蠻喜歡中山大學那邊進去,有一個叫做大自然的土雞城。如果從山路一直開車過去,可以看到非常開闊的一片海,自己很喜歡那個地方,像滅火器有一首「海上的人」,原曲也是在那邊寫出來,就吹著海風就自然而然,旋律就跑出來了。
【 陳。其。邁 】我有不少私房的秘密路線是在高雄山區,可以欣賞療癒的美景,完全不輸日本的秘境。閒暇時會開車到六龜、美濃,或者從沿著荖濃溪騎車到大樹,沿途欣賞美麗的大武山;像是到美濃,隨手拍午後的人字山,和煦的陽光灑在美濃的稻田,水水的田園景色,真的是很美好的環境。
【TTN旅報1152-55期, 2020/8/10 出刊, 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