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管制不解除,民眾出國就只能流於「計畫中」。有趣的是,松山機場日前舉辦「出入國境體驗活動」,安排體驗出入境、登機等出國流程大受民眾喜愛,活動甚至還登上國際媒體頭條。看好松山機場「偽出國」受歡迎,桃園機場也計畫推「搭機環島」遊程,下機還可以買免稅品,全程2~3個小時,要讓大家享受「類出國」樂趣。
可想而知,民眾想搭乘飛機飛離台灣領空的期待有多麼強烈。台灣是個海洋國家,澎湖、金門、馬祖、綠島、小琉球等離島比較有出國feel;不要說一般民眾了,觀光旅遊產業內的從業人員以往都往國外跑,許多人的離島旅遊經驗都停留在學生時代。
已經上路的「安心旅遊補助」加上「振興3倍券」,雖讓國民旅遊更加發展,相對也導致不少亂象;澎湖3天2夜旅遊套餐行程早已突破萬元;而花蓮、台東、墾丁等3天2夜旅遊產品,暑假期間甚至不少都要價近3萬元;除了市場供需之外,業者報復性漲價想撈一波的心態絕對也有。
調高售價有提高品質嗎﹖防疫旅遊期,不少業者首次前往綠島、小琉球考察,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當地住宿條件素質不一、浮潛設備簡陋」,一旦旺季遊客爆量時,絕對又要迎接一波投訴潮。
除了價格亂、接待品質不一,市場也在洗牌中。以進入旺季的澎湖為例,航空公司增班、加大機型、國際郵輪停靠,旅客運輸量不再是問題;但當大型旅行業者決定在澎湖設下據點、切斷機票票源、並將自家的遊覽車運送過去,就頗有想「一統江湖」的意味,如此大動作是否造成在地經營生態的改變?非常值得觀察。
面對此種大型業者的搶灘,挾其資源與人才優勢進入地方,這對原先深根在地的中小型旅行業者來說人心惶惶,「但如大型業者願意與在地業者結合成夥伴關係、協助產品升級、共享利潤」,這又未嘗不是共同提升地方旅遊環境的美事一樁?
紓困2.0的轉型培訓課程甫結束,有不少課是針對推動國民旅遊所設計的,此時正是檢驗成效的最佳時刻;自助人助天助,生存競爭仍待業者彼此想通。
從防疫、創新到發展精緻旅遊,看出台灣絕對是寶島,我們期盼國旅初期亂象只是一時的,在經歷過渡期後終能藉由市場機制提升接待品質、走向產品深度;否則台灣想從防疫大國走向觀光大國,如果連國旅品質都無法令國人滿意,又如何能說服外國旅客愛上台灣?
總編輯 唐偉展
【TTN旅報1149-51期, 2020/7/13 出刊,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