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康紮根國際市場 分散投資風險

左起行銷經理李嘉杰、入境部OP副理蕭郁妘、業務副理翁子凌、業務副理Nils Loberg。
培養優秀國際團隊 迎戰全球旅遊競爭

台灣旅行業在2、30年前起發展主軸就是Outbound;十幾年來,隨著兩岸關係和緩,大陸與台灣間的旅遊以及商務往返蓬勃發展;近三年,政府新南向政策推行後,東南亞旅遊來台旅遊人數更屢創新高。

國家觀光發展以及人才培育,理應朝國際化發展,站在國際競爭鏈中,台灣觀光旅行業要擦亮品牌,市場必須要均衡發展。

【惠康接待南向國家大型來台考察團】
【上圖】2018年3月辦理菲律賓南台灣踩線團。【中圖】2018年7月越南國家旅遊總局來台推介會。【下圖】2019年9月接待泰國農業菁英,參觀台灣農業新技術。

身為大東亞旅遊集團的一份子,惠康旅行社除了「自由自在行銷顧問公司」外,在大陸北京以及東南亞泰國、越南、柬埔寨都設有公司;也因為集團布局多元,旅遊需求與客源自然是可以互相導引。

引進國際人才 市場才能國際化

旅行社、遊覽車、訂房業務,惠康十幾年來很有遠見的擴展規模,除了持續招聘員工外,也開始培訓來台讀書的觀光科系學生。惠康旅行社總經理康維民認為,為迎接國際挑戰,旅行社也必須國際化,惠康招募海外來台求學、對觀光業有興趣的優秀學子進公司實習;讓他們能提早認識台灣觀光產業,也進行專業的種子培育,因此造就不少優秀的人才。

從中探究,這些外國同仁擁有該國的語言優勢,正可結合不同國籍的國際觀以及文化背景,激盪出同獨特的創意發想與貼心服務,為台灣的國際觀光市場一起努力經營、間接將台灣的能見度推向國際。而他(她)們願意離鄉背井來台求學並留下來工作,就是認同台灣觀光業的軟實力,同時台灣人也願意無私傳授技能與經驗。

而當外國籍同仁選擇回母國從事觀光旅遊業時,也相對成為行銷台灣的隱形助力;另一方面,惠康鼓勵台灣員工外調海外市場、赴國外公司培訓,在累積更寬廣的國際觀光視野後,亦有機會晉升為經營團隊領導幹部之列。

籃子要多個
評估開發俄羅斯、印度、歐盟

惠康從國民旅遊起家,深刻明瞭做台灣單一內需市場並不夠,必須將版圖擴展到大陸以及東南亞的來台旅遊市場上。因此,惠康旅行社自2006年從原有的「自由自在雲端訂房系統」,進一步於2010年再成立「自遊自在行銷顧問有限公司」;對國際來台旅客以及台灣國民旅遊的市場都有很大的助益。

觀察東協國家經濟成長,觀光旅遊板塊已向此區域移動,台灣旅遊業者也投資不少心力在開發這些國家的市場;在操作該國的來台旅遊團體時,靠著網路無遠弗屆的影響力,除了B2B串連,也可以進行B2C的宣傳,讓該國當地消費者(FIT或商務旅客)藉由惠康平台認識台灣整體旅遊資源,並愛上台灣。

惠康與自由自在是大東亞旅遊集團的兩個事業體,另外在北京、越南、泰國都有分公司;接下來為全方位發展,評估開發的還有「俄羅斯、印度、歐盟(德英法)」,並已進行布局及人才培訓計畫。

以俄羅斯為例,在惠康實習畢業的同仁,鼓勵他們回俄羅斯發展;而台灣這邊也有想去開發俄羅斯市場的同仁,也會送去培訓與進行語言實習,雙方各在當地進行在地化訓練與互相成長。而看準印度已是亞洲下一個觀光大國,每年出國人口數攀升,非常值得關注。

觀察惠康旅行社已邁入國際化旅遊企業之列,不再僅僅關心營收成長、成本控管、產品行銷等旅行社經營面,更在乎的是如何協助台灣面對國際化挑戰。

康維民強調,國際企業化的經營布局是不能投在同一個籃子內的;國旅內需市場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單一;在國際景氣多變、兩岸關係進入複雜化,單押任一市場都會受影響也容易受傷,台灣要成為觀光大國,籃子就要夠大、夠多。

因應國際競爭
政府主管觀光層級應提升

台灣是個自由多元開放的社會,有太多的選舉,幾乎每年都有大小不同的選舉;候選人都了解,台灣發展觀光產業唯有真正國際化才會是健康的。這些年來,台灣旅行企業可說低調的、孤單的走在前頭開創;而亞洲無論是大陸、日本、韓國,觀光都是由政府主導、列為支柱產業,更是「部會」以上層級傾全力支持;台灣身為亞洲樞紐門戶更應該大力發展觀光,如果真的要把觀光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必須提升到部會層級才能在國際市場一較長短。 ( 採訪、撰文=唐偉展 攝影=王修文 )


惠康要做企業福委會淘寶網 把員工福利金價值最大化


【TTN旅報1117期, 2019/11/18 出刊,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