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JR看台鐵民營化議題 改革除了組織還有效率

民營化的JR鐵路公司除了提供交通運輸服務,也發展高級觀光列車增加收益。圖為JR西日本瑞豐號。(提供=JR西日本)

4/2太魯閣號撞工程車嚴重意外,造成台鐵60年來最大災難,讓2018年普悠瑪翻車事件當下,行政院提出的台鐵改革計畫再被掀出來審視。關於重大國營事業的改革作為,國內外皆有例可循,雖說國情、規模、產業類別不盡相同,但可取其精神作為參考方向。

台鐵出軌事件頻傳,上一次重大事故是2018年鐵道脫軌普悠瑪翻車,造成18人死亡,當時政客、名嘴高喊改革、振興,義憤填膺之情隨著時間被人們淡忘,不到3年,再釀重災,過往種種一一再被翻出,不禁教民眾質疑:「說好的改革呢?」

人民的憤怒不是沒有道理,雖然這次的不幸是工程車造成,但是台鐵民營化喊了20幾年,在種種考量與工會的反對下,推動上窒礙難行,除經年累月的虧損、行政效率低落、車體老舊、車站髒亂、誤點等林林總總的事件讓民眾長期累積對台鐵的不滿之外,最底線的安全更是讓人無法忍受,層出不窮的脫軌事件,不得不讓人對台鐵信心全無。

借鏡日本國鐵的民營化
效率與形象提升 利用不動產轉虧為盈

長期面對虧損的日本國有鐵道公司(國鐵)在1987年進行分割及民營化,主要將原為公法人機構的國鐵拆分為7家「JR」鐵路公司,包括6家地區性的客運鐵路公司、以及1家全國性的貨運鐵路公司,分別為JR東日本、JR東海、JR西日本、JR北海道、JR四國、JR九州與JR貨物。

當時國鐵工會有超過10萬名會員,是當時日本最大的工會,在日本國鐵民營化的前夕,工會也計畫罷工,最後在內部幾位改革人士的努力下,以沒有續聘國鐵工會職員義務,不續聘工會成員等作為,解除了危機,被視為當代成功改革的絕佳範例。後來這位改革派人士也成為各地域JR的社長。JR的重生,也成為已故總理中曾根最大政績。

雖然從台灣的國土面積、人口以及鐵路網分布來看,台鐵規模可能無法如日本國鐵分割後民營,但仍可能參考其民營化、公司化後如何創新、改革,重新抓回民眾的心,藉商品創新改變營運模式轉虧為盈。
為了增加旅客搭載意願,民營鐵路公司自然會對於提升服務品質做最大的改善,除了基礎的清潔,也在周邊商品、套票方面發揮創意,增加好感度。然而,鐵道經營並不是日本鐵路公司主要獲利來源。隨著高速公路、國內航班的競爭,鐵道的車票收入當然不足以支撐營運,還是得靠不動產事業與百貨商場來獲利。

不同於高鐵沿線多是有人煙稀少的「潛力地段」,早期就「佔好」地的台鐵,鐵道沿途所經,多為精華地段,許多商業活動都是根據車站周邊發展,人口密度高、機能好,具備發展不動產以及商圈的優勢。綜觀日本鐵道公司,除了JR在車站發展百貨商場,東武鐵道、近畿鐵道等私人鐵道公司也發展不動產、物流、餐飲、飯店等事業。

民營化非萬靈丹
改變思維需要大智慧

所有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過程,最棘手的除了債務,便是勞工。台灣國營事業民營化一直不是新話題,每次遇到重大事件,民營化議題就被舊事重提。台鐵改革窒礙難行,除了既得利益者把持資源,造成長期腐敗,多數因考試進入台鐵的員工也仗著捧著鐵飯碗,心態上難免不思進取,造成整體行政效率低落,頻傳的意外少不了是員工螺絲釘鬆脫所致。

回顧中華電信民營化歷程,過程中前中華電信高層疑似患憂鬱症,承受不了壓力而跳樓輕生,足見國營事業民營化面臨排山倒海的壓力,困難重重。2005年,當中華電信正式宣布走上民營化,也得面臨勞工抗爭的問題。

大多數當公務員的人多是以為可以捧個鐵飯碗,熬個退休金,但根據法律規定,公營企業在民營後繼續留用的人員即喪失原本公務員的身份,自然是不能享受原有待遇,員工夢想一夕破滅,當然不能接受,當時還聲請釋憲。司法院大法官認為,既然憲法都開了公營事業轉民營的門,那麼公營事業的員工也不能期待不被民營化。不過,在中華電信轉型的過程中,也有配套的法律規範,保障原本中華電信員工的權益。

國營事業民營化本就茲事體大,這樣的燙手山芋多數執政者多不願碰觸,當然,民營化也絕非改革唯一的方法,只是面對一再發生的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改革不應該只是口號,畢竟這些血淋淋的傷痛,不是募款、發慰問金可以事後彌補的。


【TTN旅報1186-90期, 2021/4/12 出刊,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