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積極推行「地方創生」,而「社區營造」是地方創生的組成雛形,透過社區內的行動和社群結合,再以多種行動來激發和強化居民對社區認同感和情感,創造更多的社會連結。
此外,地方創生的經濟面向具有「在地鑲嵌性」,包括「產業經濟、環境區位、文化底蘊、政治生態和社會組織」等環節相互串聯。尤其,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發展需求,例如農漁業、工業和商業地區所需的「創意內容」、「生產服務模式」、「行銷流通」和「通路平台」各不相同,須因地制宜。
針對如何有效聚集資源、人才,以創造地方共好,有3種對應模式,分別為「公私合資事業」、「在地合作社」、「英國社區利益企業」。「公私合資事業」以黑壁廣場為例,若無以「公司化」與「地方社造和商業發展」之目標保留、活化古蹟建築,並資助其他從事民俗產業或支援產業的商家,黑壁廣場將成為毛利較高的「美食街」。「在地合作社」以仕安社區為例,在2013年由社區在地居民成立「仕安社區合作社」與在地契農合作,種植友善大地的無毒米,以「1包米的力量」成為「共老、共好、共創」的社區典範。
「英國社區利益企業」則是指,起初「波羅地創意社區利益企業」成立,以新創事業可負擔的費用水準,提供空間進駐等功能機制,扶植利物浦地區的新興創意及數位產業部門。
值得一提的是,2016、2017年發現許多城市正面臨衰退,若未來規劃「地方創生3.0」,需打破既有的法規政策以利開發,並透過旅行社協助推行相關文化導遊認證,才能符合現在深度的旅遊體驗。
文策院會以「在地故事題材開發成內容IP」、「文化創業加速器」、「國發基金投資」以及「ESG for Culture」等面向協助市場發展。(本文由受訪者口述,記者林欣兒整理)
文化內容策進院副院長
盧俊偉
【TTN旅報1315-1316期, 2023/9/11 出刊, 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