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關注觀光產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及市場何時能復甦,也沒遺忘同屬受災戶的全球定位系統(GDS),更期盼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究如何快一步思考未來旅遊的本質。
上週,「重新思考旅遊(Rethink Travel)」這篇文章主題正好切中眼球,文章的標題是「重新思考旅遊,後疫情時代旅遊業將邁向合作共贏」,這是亞瑪迪斯(Amadeus)正在持續問自己的問題,也是與旅遊產業合作夥伴們進行一個重新思考旅遊未來的對話。
文中提到,展望未來的同時也應從過往歷史中學到智慧,例如1975年阿拉斯加大地震發生後,美國災難研究中心的創始團隊研究了一個慣例,在一次次的災難中總是會觀察到同一個情境並且重複發生,那就是:「災難會激發出人們最好的一面」,「當危險、損失和苦難成為一種公眾現象時,一同經歷過這些的人,在心理層面上都很強烈的被凝聚在一起」。
而更重要的是,在災難過後,我們如何用比以往更好的方式恢復和振興旅遊業?我們如何才能重燃旅客的信心、信任以及對旅遊體驗的渴望? 我們如何適應下一個常態?這些問題沒有人能夠單獨提供解答,卻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要建立旅客的信心和信任,需要深刻瞭解旅客在旅程中各階段的願望和需求,以便每次都能超越旅客的期望。一旦瞭解旅客的習慣和期望可能會發生的變化,旅遊業就可以調整適應,而這可能是「開發新產品和套裝組合,為旅客提供更多選擇與彈性,以及無壓力的客戶服務」。
例如,未來旅客希望在機場和旅館增加低接觸,因此提供旅客「使用手機遠距處理機場流程」;有「生物識別功能」的旅客被接受的程度可能提高;無論是搜尋、預訂、旅行還是在目的地,旅客都想要獲得最新資訊並使用「隨選服務以及更安全的衛生規範」。
如同疫情期間,年輕一代選擇轉換跑道、資深業者決定提前退休;而「新中世代」,這群跟隨資深業者在市場征戰超過10年的尖兵,無疑將成為未來台灣旅行產業的支柱。
本期旅報「焦點訪談」單元,我們與這群「新中世代」業者對談,從他(她)們觀察產業現況的角度、對自身公司發展策略,以及對政府觀光政策的建言,期盼勾勒出一個台灣未來旅遊業發展的新模式。
組織縮編重配置、導入人工智慧系統、運用科技加快創新,以及結盟互補,無疑是面對變革挑戰的必要手段,而共識是:「找回旅遊的樂趣,並確保旅遊繼續成為全球進步與繁榮的主要驅動力」。面對疫情,只要活著,解封後的世界旅遊必有無限可能!
總編輯 唐偉展
【TTN旅報1156-60期, 2020/9/14 出刊,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