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國旅遊推薦會、行銷宣傳記者會以及旅行同業考察團可說是卯起來舉辦;春江水暖鴨先知,消費者還未報復性出遊,旅行業者們早就被各項密集性的活動提前敲醒。
觀察業界,泰國可是最早啟動疫後復甦行銷宣傳的國家,在2021年新冠疫情還在國際間蔓延時,就已出手帶領業者及媒體考察普吉沙盒計畫、清邁Mega Fam、蘇梅&龜島世界海洋日、素可泰&清邁水燈節等活動為復甦預做暖身。
也許當時對疫情太過樂觀,業界普遍認為泰國在疫情間辦的考察團(那時回台還需要隔離)過於超前,實際成效有限、難以激起市場共鳴;不過當疫情逐漸接近尾聲,泰國提前進行的行銷宣傳立即收到遠超過預期的成效。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1~2月台灣出境旅遊第2名的國家就是泰國,因應消費者心之所向,航空公司不但加密前往曼谷的航班量,更相繼開通台灣前往清邁以及普吉島的航線。筆者甫於上週參加泰國觀光局舉辦的「2023攀牙Mega Fam」,位於泰國南面的普吉島、攀牙灣、斯米蘭島等度假勝地,早就擠進歐美等國際觀光客,普吉機場更是停滿來自世界各國的飛機。
不難想像泰國推展觀光的急迫性,畢竟觀光產業占泰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2%,約有20%泰國民眾是與觀光旅遊相關的從業人員,在疫情爆發前,泰國每年的國際觀光客為4,000萬人次,疫情期間一度流失95%。根據泰國觀光局的推估,2023年國際旅客可以達到2,000萬人次,要全面回到每年4,000萬人次預計會在2024年,而這當中有很大的因素在於中國市場的恢復力道,畢竟中國大陸遊客約占泰國入境旅客的28%,牽動著泰國觀光業的生態。
要在今年恢復到疫情前50%的來客數,幾乎是各國觀光單位一致的目標。
2019年有1,186萬人次的國際旅客來台,交通部觀光局擬定今年來台旅客的目標就是600萬人次。600萬人次是目標,原先設定至少有100萬的陸客,但若陸客沒有辦法適時開放,自然要從其他市場補足這塊缺口,而這「其他市場」的選擇自然就格外重要。
學過經濟學都知道,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風險是需要分散的;但也不應把雞蛋放在太多的籃子裡,與其為了分散風險而刻意去經營不熟悉或難以兼顧的市場,不如把資源集中在有把握的市場。
政府的資源以及人力都是有限的,想要吸引全世界的旅客來台根本天方夜譚,與其分散資源妄想顧好每一個籃子裡的雞蛋,倒不如專心的顧好幾個籃子才是,而站在旅客人數以及消費力貢獻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市場絕對不會讓我們失望。
【TTN旅報1291-1292期, 2023/3/27 出刊, 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