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食桃過年節 拋繡球秀婚俗
位於安徽南部黟縣的西遞村,素有「桃花源裡人家」美譽,此地留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不只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吸引不少喜好傳統文化的遊客前往,在如此有特色的古村落中,還保存了有趣的民俗活動,等待遊客一探究竟。

臘八日灑掃、熬粥迎新年
西遞村一直有過「臘八日」的習俗,在農曆12月初八這天,每家每戶都會將內外灑掃乾淨,以迎接新年到來,不只從這日開始採辦年貨、打食桃(米粿類製品)、宰豬殺雞,臘八日這天,還要熬製由大米、花生、芝麻、臘肉等十幾種食材煮成的「臘八粥」。
關於臘八粥有著這樣的說法,原來玉皇大帝的特使太白金星在每年臘八這一天,都會到人間巡視、考察民情,因此老百姓都熬煮了混合雜糧的臘八粥,希望太白金星向上天奏明,老百姓因生活困苦只能食用雜糧、連白米粥(飯)都吃不上,期望在體察民情的情況下,讓來年五穀豐收。直到現在,西遞村還流傳著「出嫁囡(女)躲臘八」的俗諺,緣自古時候有個懶媳婦為了躲避臘八日要熬粥與掃除的繁重工作,會藉故躲回娘家,而遭致婆婆的埋怨甚至詛咒起媳婦的娘家。
而與媳婦相關的還有〈十送郎〉這首歌謠的傳唱,由於經商的商人時常在外奔走,每年農曆臘月(即12月)24日才能返家,而農曆正月15日元宵節過後又要再外出經商,因此丈夫離家前一晚,老婆便會在房裡以黟縣方言哼唱〈十送郎〉,歌詞中的「送郎送到石橋頭,手扶欄杆望水流。水經新安江中游,不知郎哥幾時回?幾時回?」等詞句,都蘊含著等待的辛酸與難捨。
打食桃送親友 模具有巧思
前述提及的「打食桃」是西遞村的特色習俗與技藝,左鄰右舍往往會將之視為重要喜慶,還會相約在同時間與同地點,一起製作食桃,並於春節期間走訪親友時互贈,這個習俗也成為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項目。
食桃是用米粉製作的傳統美食,共需經歷5道工序,包含①「碾製米粉」:用優質秈米摻入一定比例的糯米加工混製,而且推崇傳統石磨研製優於機器處理。②「揉製粉糰」:以開水混入米粉並反覆搓揉成糰。③「入模打製」:將粉糰壓入食桃模具後,握著模具手柄在案板上將成型的食桃敲至脫模。④「上籠蒸熟」:將成型的食桃一起放入蒸籠蒸熟。⑤「點紅晾乾」:將食桃連同蒸布一起倒入竹匾,再點上紅點等待晾乾。
製作食桃的模具藏有巧思,除了必須選用木質細膩、紋路縝密的石楠木、黃柏、棗木、桃木等材料製作,以抵擋反覆敲擊與方便雕刻,其次還要將麒麟送子、壽星、福星和元寶等吉祥圖樣,雕製在「桃形」圖案中,是項十分考究的技藝,並需結合徽州木雕相關技藝,才能相得益彰。
重現拋繡球婚俗與遊客同樂
除了與臘八日和年節相關的習俗外,西遞村還有一項有趣的傳統表演「拋繡球」,主要選擇在具備古韻特色的閣樓上舉行,重現古代大戶人家擇婿的形式,並找來演員扮演媽媽、待嫁小姐、2名丫鬟與管家,甚至依據角色做相應著裝。
表演開始時,扮演媽媽的演員會向閣樓下方的遊客訴說一段開場白,表示今日要為待嫁的掌上明珠尋找如意郎君,2位丫鬟也會幫忙攙扶小姐,並配合說些打趣樓下看客的台詞,待小姐將繡球拋擲之後,管家會帶領接到繡球的幸運遊客上台,與小姐拜堂成親、完成儀式,同時還會向遊客們撒糖、分送祝福。此表演會在每年4月到次年10月、每週三至週日,每天上午9點~11點、下午2點~4點進行。
當遊客穿梭在西遞村具有古樸風韻的街巷、屋舍之間,讚嘆綴滿歲月痕跡的村落風貌時,也不妨了解這些西遞村的文化風俗、背後意涵,更深刻地融入在地生活中。
【TTN旅報1121期, 2019/12/16 出刊, P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