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講堂-高洺塗】堪慮的台灣觀光產業!
與實務無法契合的觀光政策

PROFILE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系
兼任助理教授 高洺塗
學 歷 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畢業
學界經歷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系兼任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講師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講師
大同技術學院旅遊與休閒娛樂管理系助理教授
業界經歷 旅行公會全國聯合會第7屆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第12屆顧問

台灣政府以過往的思維管理國內旅遊,對於疫情解封開放國門後,是否真的能應付湧入的人潮?結論是失望的。行政院編列3年53億元特別預算推動「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提供自由行消費金及團客獎勵金來振興觀光;然而業者實務上的操作,面臨的卻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觀光業者普遍認為,這項「加速擴大吸引國際觀光客方案」鼓勵政策,相較亞洲地區其他國家,除了促銷的規模跟力道不夠強,在各國都在搶觀光客的情況下,更顯的無競爭力,面對振興觀光政策實施前的因應方案充滿了無助感。

舉泰國語系導遊而言,目前全台只167位合格導遊;2023年1~6月泰國來台達19萬0,195人次,每個月均3萬1,599人次,等同月均1,500團。面對這種泰導嚴重失衡的囧境,業者只好以華導來充當泰導;而這現象卻屢遭觀光局依「導遊人員管理條例第6條第3款」來罰處。

觀光逆差持續擴大中

根據觀光局統計,疫情前的2019年,總計1,106萬人次觀光客來台,其中陸客約269萬人次為最大宗。今年1~6月,入境旅客268萬8,928人次,但我國出境人數已達492萬4,951人次,兩者差距近1倍,觀光逆差持續擴大中。疫後國門開放,交通部觀光局訂出年底迎600萬人次國際觀光客目標,其中100萬為陸客,不過今年截至8月止,僅326人次來台,距離年底4個月,兩岸觀光遲未開放,不僅百萬陸客的目標跳票,在沒有陸客加持下,全年600萬國際觀光客也恐難達標。

政治力介入 觀光產業只能被犧牲

大陸今年8∕10宣布恢復陸客團赴日、韓、美、德等78個國家或地區旅遊,但不包含台灣。兩岸均尚未開放團體旅遊,誰要先釋出善意,看來雙方均在等待,台灣希望能獲取最大的談判籌碼,要等待陸方在不需要前提下,兩岸展開對話,這種無解狀況下,成本皆由全民買單。這不禁讓觀光產業憶起自2005年7∕28,我國指定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與中國旅遊協會,雙方協商中國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從此展開兩岸人民觀光旅遊交流的亮眼成績。

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自2008年開放中國大陸旅客來台旅遊,至2012年9月止,已創造3,844億元的外匯收入,其中團體旅客帶來約2,218億元外匯收入。此福國利民的政策,在政治影響下,台灣觀光產業永遠只能被犧牲了。

國旅興盛 房價漲、景點擠

國內風景區房價3年漲17%,根據觀光局統計,12歲以上國人在國內旅遊支出,疫情前的2019年為2,320元,2020年疫期不能出國成長到2,433元,其中住宿費用漲幅達到13%。風景區漲幅更甚,2019年5,124元、2020年5,707元,2021年6,002元,等於3年差1,000元左右。這樣的國旅讓風景區的飯店1房難求,甚至1晚動輒上萬元也不用擔心沒人來住。

隨著疫情趨緩,「報復性旅遊」人潮讓全台各地景點擠滿遊客,出現不少亂象。澎湖旅遊行程從3千元漲到9千多、人潮眾多用餐品質下降,還有人原先訂好的行程因人潮眾多而沒有玩到,相當掃興。

台灣錯失疫期整頓國旅良機

今年8∕5,南投因為大雨成災,多處路段發生坍方、土石流災情,其中廬山溫泉山上的馬赫坡4、5個露營區,以及沙庫斯營區有民眾受困,因露營區斷電,導致無法對外聯絡。

讓人看了不由得再次呼籲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清境農場面積500多公頃,其中有60~70%位在山崩地滑的地質敏感地區,監察院調查,清境地區的民宿中,整棟都是違章建築者高達60家,甚至有5家未領有建築執照、18家未領有民宿登記證。其中核准經營客房數共454間,但實際經營客房數高達1,427間,約3分之2屬違規經營。

目前清境農場的土地大都是農牧區或林業用地,農牧區的建蔽率10%,很多蓋在農牧用地的民宿,都以農舍的名義興建,建蔽率超過50%,都被認定是違建。若內政部通過,「清境農場都市計畫」施行後,將劃分為旅館區、住宅區或商業區,這時民宿所在地的建蔽率,可能放寬到60%,原本屬於違建的民宿,都可以就地合法了。對於長年放任的濫墾違建,政府最終的態度竟是以都市計畫的方式令其就地合法,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請讓我們官民好好思考,這是否是因過度的開發,造成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反撲?台灣常喊「ESG永續旅遊」,口號人人都會喊,但如何落實,恐怕是這個世代最嚴肅的議題。
(投稿=高洺塗、整理=唐偉展)


【TTN旅報1313-1314期, 2023/8/28 出刊, P25】


【T講堂-李奇樺】從CSR到ESG 旅遊業如何創造三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