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講堂(2)-盧衍良】掌握旅遊市場觸底後的回升趨勢 從共同行銷、跨界行銷開始

(提供=盧衍良)

隨著各國陸續施打新冠疫苗,感染人數穩定下降,旅遊業也開始思考如何布局疫後市場。
展望金牛年,本期旅報特別專訪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學院教授、前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劉喜臨,以及朝陽科技大學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主任盧衍良。劉喜臨從觀光產業必須重新轉型尋求定位再出發,認為旅遊業應該是加值型產業,藉由跨界行銷才能讓產業細水長流;盧衍良則分析台灣國籍航空公司,當國境解封,客運市場會從商務、留學等必須搭機往返的族群開始,而國際旅遊要恢復則需要政府與航空旅遊業合力行銷。


航空公司尋求高載貨量維持生計
   。。疫後旅遊從必要、需要、想要思考。。   

旅行業向來與航空公司密不可分,航空公司營收很重要的資金來源便是旅行業,穩定出團可以創造航空業長期穩定的營運資金收益。由於疫情來得突然,原本已經規劃的旅行團大量取消,也同樣造成許多旅行業者進入經營寒冬。朝陽科技大學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主任盧衍良認為,儘管各國已紛紛引進疫苗並施打,但仍有非常多環節須突破,能否如IATA所預估的,航空產業可以在2024年末回到2019年水準,值得後續觀察。

PROFILE | 盧衍良小檔案
現 職 朝陽科技大學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主任
經 歷 行政院飛航安全委員會飛安組工程師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主任
真理大學航空運輸管理學系主任
最高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博士

長期關注航空產業的動態與發展,盧衍良說,2020年初受疫情衝擊,航空業面對搭機旅客大幅縮減,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現金收益驟減,然而現金流多寡又是航空業最重要的經營指標之一,儘管各國政府祭出貸款補貼措施,卻仍有多家業者無法及時填補財務黑洞,最後宣告破產倒閉或是重整。

醫療物資運送需求大
全球貨運業績暢旺

這波疫情蔓延後,不論陸海空運,全球貨運業是唯一業績不減反升的運輸產業,除了常態性民生物資及生活必需品外,醫療物資運送的需求造就了全球貨運價格翻倍攀升。

盧衍良指出,除既有的客機機腹載貨能量外,在這波貨運一位難求的市場競逐中,擁有全貨機的航空公司自然成為佼佼者,國內華航擁有「18架B747-400全貨機」,過去因操作成本過高,原已規劃逐年汰除,但因其具備高載貨能力,在這波疫情下反而翻轉價值,相較而言,貨機數量較少或是沒有全貨機的業者就必須另謀出路找尋提高載貨能量的方案。

在這樣的市場機制驅使之下,取得民航局核准「客艙載貨」就被業者高度採用。客艙載貨具有相關嚴格標準,不拆椅子的載貨模式,要求貨物只能放置椅子上、下方、旅客腳部空間、頭頂置物櫃、儲存衣物間等,並要求不得運送任何危險物品,且體積必須在椅子範圍內,重量上限制每張座椅載重75公斤,另外也要求客艙內至少需有1位管制人員,由飛航組員或客艙組員擔任,經過至少4小時訓練,並熟悉艙門啟閉及滅火器使用等程序。

隨著疫情持續,長榮航空目前已有多架客機採取拆除客艙座椅方式,以提高載貨空間與運送能量。不過,不管是否拆除客艙座椅,以客機載貨先天上仍較全貨機來得受限,主要原因在於客機的逃生出口不像貨機般寬大,導致貨物尺寸受到限制,過長過寬過高的貨物仍必須仰賴擁有全貨機的業者承攬。

CDC透露2022春節可望出國

在歷經一年慘淡經營,2021年對航空業或是旅行業來說,稍具正面的期許就是疫苗能夠減緩疫情,早日讓產業回歸正軌。然而,能否如IATA先前的預測,在2024年末回歸到疫情發生前的水準,目前仍有變數存在。

盧衍良說,探討航空業與旅行業的復甦時程,可以從「必要」、「需要」,以及「想要」幾個層面思考。疫情期間,仍然有旅客搭乘飛機往返兩地,這些旅客主要為經商或是工作需要的商務旅客,其次是在國外留學的學生族群,當然還會有少數的探親人士。然而,當疫苗作用普及,疫情有效趨緩且獲得控制以後,基於「必要」與「需要」的商務人士及留學生會最快恢復常態性搭乘模式,其次才是「想要」出國旅遊的民眾。

目前各國已經陸續開始施打疫苗,加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亦透露2022年的春節假期國人可望出國旅遊,因此整體看來恢復出國旅遊的日子應該有其樂觀性。

施打疫苗是解封第一步
共同行銷推廣找回商機

至於未來旅遊環境與生態是否受到影響?盧衍良認為,從疫情趨緩情況、各國邊境管制開放以及相關推廣行銷成效等層面來看,由於各國施打疫苗的進度不一,加上施打疫苗的種類也各有差異,有效控制疫情的時間點未必能夠一致。儘管初期有部分國家可望優先宣布重新開放國際旅遊人士入境,但只要疫情存在的訊息持續,對於重拾旅客信心的努力就會打上折扣。為了重新打造旅遊環境,在疫苗成效獲民眾信任的前提下,各國地方政府、旅遊相關業者與航空業者間須共同行銷推廣。(文=林志凌)


【TTN旅報1182-85期, 2021/3/8 出刊, P19】


【T講堂(1)-劉喜臨】掌握旅遊市場觸底後的回升趨勢 從共同行銷、跨界行銷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