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展開,台灣優異防疫能力成為國際焦點,政府與業界如何為後疫期時代的觀光發展提前布局?本期旅報專訪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暢談僑委會正積極運用遍布世界的僑界網絡力量,提供業者串聯合作機會。世新大學觀光系專任副教授陳家瑜,則是從產業數位行銷、培育多工人才著手,並期許業者發展加工能力,不再是單純的產品組裝者。
PROFILE | 陳家瑜小檔案 | |
現 職 | ➤ 世新大學觀光系專任副教授 |
經 歷 | ➤世新大學產學合作處大學社會責任專案辦公室主任 ➤台北科技大學文化發展學系兼任副教授 ➤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
最高學歷 | ➤ 舊金山金門大學企管(行銷) 博士 |
從數位行銷 人才多工 到放下包袱
台灣防疫安全牌 提前布局Inbound市場
往年,中高端旅客大多選擇出國旅遊,現因疫情只能被迫在國內旅遊,而台灣旅遊品質與氛圍畢竟還是與國外不同、服務也未達國際水準,一旦國境解封這群人將會一窩蜂的出國。另一方面,可預見的未來,台灣因在疫情期間防疫得當,已是國際旅客心目中解封後的旅遊首選地,國民旅遊如果規劃得當、懂得包裝行銷,將能升級為Inbound國際級產品。
世新大學觀光系專任副教授陳家瑜針對未來台灣觀光發展方向提供幾項思維,首先,在整體觀光規劃上應採「國際化布局」。她以台灣民眾最愛的旅遊目的地日本為例,國民旅遊發展規劃得宜,加上交通便捷、行銷宣傳,旅遊經驗值好;「日本用國際思維去包裝及設計國旅產品,順利轉換為Inbound能量」,才能在8年間由每年1千萬人次增長至3千萬人次。
國際思維 打造樂園化景點
除國際化思維外,還要有「景點樂園化」的策略。旅客的旅遊方式由一個景點到一個旅遊點再到一個區域,目前觀光局推動的「觀光圈」正是「旅遊帶」概念。陳家瑜強調,產品設計不應該只是單點好玩,而是食宿行遊購都應該具備旅遊概念,像是「策展」一樣,要結合很多元素。她以「桃園青埔Xpark」為例,周圍涵蓋水族館、商場、電影院、飯店,將青埔地區打造為整合性休閒樂園;而Xpark也不僅僅是水族館,而是有海洋生物(教育層面)+氛圍(約會場合)+網美拍照打卡點,整體設計就是一座遊樂園。樂園化的經營,代表業者有策展能力、有加工能力,而非只是組裝供應商產品。
數位行銷 維持與市場互動
行銷概念則應採數位方式-由文字轉為視頻的行銷。陳家瑜表示,「零零後、Z世代」,最能接受的就是「視頻」,產業思維轉型,內容呈現快速,使用工具也在轉換,除了「IG」,現在中學生都愛用「抖音」,業者數位行銷要隨時跟上環境改變。
對中小型旅行業者來說,要能經營最基本的LINE行銷及FB粉絲專頁,藉此保持在網路上的互動與活絡;我們都相信出境旅遊市場會有恢復的一天,就要維持產品設計能力以及旅客互動,與市場維持緊密聯繫。陳家瑜強調,各統計資料都顯現國旅是小眾市場,但也因為小眾,業者更該深耕做到最好,有機會帶進未來出境遊的新客源。
企業維持靈活度 培養員工多工能力
新冠疫情發生給企業一些警惕與改變的方向,①組織要具備靈活度,無論是縮編或部門調動,保持一定靈活度是必要的。②斜槓人生,員工要有多工性,一個人應該兼具各部門的能力,產值就會大,企業要讓員工有多工的能力。③科技選擇性,打造無接觸服務。例如飯店採用機器人送餐,機場自助報到及託運行李櫃台;疫後有人還是習慣被服務,但也有人會堅持不與人接觸,此時就應多一個無接觸服務的選擇性。④財務穩健性,疫情讓業者省思,財務政策要更保守,目前要撐下去都在比口袋深,唯有財務穩健才能東山再起。
眾多OTA市場報告指出,疫情過後國際旅客都想來台灣一遊。陳家瑜認為,疫情結束後台灣打出安全防疫牌(例如亞洲最安全的旅遊地區),加上業者操作上兼具服務品質與安全品質雙把關,Inbound市場至少有2~3年榮景,此時政府與企業應該提前準備。
【。。政府要放下兩大包袱。。】
陳家瑜認為目前還是有兩個小障礙會阻礙市場發展,①如果希望疫情告一段落後產業能復甦,就要「放下冠軍包袱」,不要因零星個案造成風聲鶴唳;指揮中心要放下「維持最安全零確診的偶包」,一但我們選擇出不去,別人也進不來,台灣到2024年都無法開放。②要「放下政治包袱」,猶記數個月前因業務需要,兩岸航空公司希望能開放更多貨運航線卻被政府否決,連貨運都染上政治因素實在可惜,畢竟讓航空公司能賺錢獲利,就能減少政府提撥的紓困金(紓困用的是全民納稅錢)。
【TTN旅報1174-77期, 2020/1/11 出刊, P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