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國陸續施打新冠疫苗,感染人數穩定下降,旅遊業也開始思考如何布局疫後市場。
展望金牛年,本期旅報特別專訪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學院教授、前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劉喜臨,以及朝陽科技大學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主任盧衍良。劉喜臨從觀光產業必須重新轉型尋求定位再出發,認為旅遊業應該是加值型產業,藉由跨界行銷才能讓產業細水長流;盧衍良則分析台灣國籍航空公司,當國境解封,客運市場會從商務、留學等必須搭機往返的族群開始,而國際旅遊要恢復則需要政府與航空旅遊業合力行銷。
。。。從4P到4C!。。。
後疫情時代 觀光產業應轉型朝向數位行銷
投入觀光領域近30年,從政府官員、學校教師到第一線執行輔導產業升級的推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學院教授劉喜臨一直是觀光產業的最佳夥伴。劉喜臨指出,轉型與升級將是決定觀光業者能否在後疫情時代存活的關鍵,而「危機就是轉機」、「不要浪費一個危機」,藉由政府與民間攜手,加上跨界、跨域的共同推動,讓觀光產業朝永續發展、細水長流。
PROFILE | 劉喜臨小檔案 | |
現 職 | ➤ 立高雄餐旅大學觀光學院教授 |
經 歷 | ➤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副校長 ➤交通部觀光局代理局長、副局長、主任秘書、國際組組長、專門委員、科長 ➤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第四處副處長 ➤ 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副會長 |
最高學歷 | ➤ 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博士班造園組博士 |
劉喜臨認為,從「產業為體、觀光為用」的角度思考,觀光可以視為各產業的平台或載具,意即為觀光可以乘載不同的產業,例如:郵輪、農業、醫療及文化創意產業等,透過觀光客的利用或是操作,創造出產業的利基,包括「美學加值、科技加值、甚至是未來的現代化、5G」,都是觀光產業的利基所在,因此,觀光應該是包容度高、多樣性廣的產業。
網際網路盛行
傳統旅行社業者已遭受第一波衝擊
「因應網際網路的興起,觀光業早已掀起一波革命浪潮!絕非COVID-19的影響」劉喜臨指出,觀光產業的從業人員不能只守著標準的「旅行、旅遊」概念,反而要揉合其他的產業。早期的觀光產業仍屬於傳統的操作模式,導遊或領隊帶著遊客看景點,業者利用購物店賺取佣金或藉由優惠的住宿、門票價格取得利潤空間,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與產品碎片化推波助瀾,民眾上網就能購買旅遊單品還能自行組合,對傳統旅行社帶來衝擊。
劉喜臨說,因應旅遊型態轉變,旅行社必須要持續創新;加上在新冠肺炎影響下,業者不妨趁這個時候思考如何透過深度、體驗、在地以及國際化,加速轉型的速度;舉例來說,有業者跳脫原本的框架轉型為生活產業,或是有業者仍堅持以旅遊為核心,但融入創新與提升服務讓消費者有感等,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改變」。
觀光產業須走出框架
找到定位與出路成為關鍵重點
「旅行業要找到定位和出路,才是產業永續的重點。」劉喜臨表示,他最近在分享一個觀念,泛觀光業者也必須要面對,就是「不要讓觀光產業變成伸手產業」,疫情來得突然,政府的確有責任與義務協助受疫情影響的業者,但一年過去了,業者若還在冀望政府補助,這樣的態度就必須要思考改變。劉喜臨感嘆,台灣人喜歡出國,甚至有一部分的人看不起台灣旅遊,其實台灣是非常受到國際友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旅客可以選擇深度的旅遊方式,也可以透過體驗活動了解不同的文化。另一個現象是,選擇旅行社套裝行程的遊客變多了,像是達人帶路、特殊行程或是農業、客家的文化之旅,甚至有業者推出「匠旅遊」,都相當受到歡迎。
不過報復性國內旅遊熱潮雖然帶來的正面的效益,卻也引發負面的聲浪。劉喜臨認為,觀光必須建立在當地民眾的幸福感上,就像澎湖因為大批的遊客湧入影響當地民眾的生活,無疑加速旅遊環境的崩壞;反觀馬祖則因交通的限制仍能維持良好的品質,從上述的例子來看,觀光是細水長流的產業,人潮雖是錢潮,但不代表獲利與永續。
4C+1P藉行銷推動產業
劉喜臨分析,政府可以從國人從事及參與國民旅遊的過程中,了解如何改善與加強設施友善性以及景點的故事性;此外,各地的節慶活動、地方發展必須先具備觀光價值,再來才是產品化,一切整備就緒後,除了吸引國內旅客,還能透過雙語化、國際化吸引國外遊客。
最後,劉喜臨強調,「行銷」是推動觀光產業發展很重要的一環,交通部觀光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政府各部會也應該成為觀光局的後盾,行銷最重要的4P原為產品(Product)、定價(Price)、經銷通路(Place)和促銷推廣(Promotion);在數位經濟時代卻已重新定義為4C,也就是共同創造(Co-creation)、浮動定價(Currency)、共同啟動(Communal activation)和對話(Conversation),更重要是外加1P,即建立夥伴關係(Partnerships),這些都是身為觀光從業人員勢必要掌握的關鍵。(文=林志凌)
【TTN旅報1182-85期, 2021/3/8 出刊, 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