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講堂-陳建仁】全民防疫有成 打造疫後健康新常態 旅遊泡泡第一步 應簡化隔離政策

本期旅報分享前副總統陳建仁對台灣防疫政策的專業分析,包括政府如何從紓困、提撥特別預算來穩定經濟,又如何藉由新科技來有效防疫,讓台灣維持在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此外,現任華航董事長謝世謙,則是從航空產業的角度,分享華航如何能在這波全球大災難中,藉著政府的支持,從貨運找回商機,一步一步的邁向旅遊泡泡。


後疫情時代的精準健康策略
善用科技 降低疾病風險!

COVID-19席捲全球,世界各角落幾乎無一倖免,而台灣在疫情發生的1年多以來,台灣人民還可以維持一如往常的生活型態,這對於許多國家來說是相當不可思議,吸引外媒爭相報導。究竟台灣是如何辦到,有過去痛苦的經驗,台灣人民齊心協力可以說是最中意的關鍵。

PROFILE | 陳建仁小檔案
現 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 歷 臺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人類遺傳博士
重要經歷 2003年抗SARS期間出任衛生署署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第14任副總統

台灣公衛專家、前副總統陳建仁在接受CNN訪問時曾提到,台灣之所以防疫有成,完全是靠2,300萬人民共同的努力所致,是大家共同的成果。陳建仁表示,全球有1.3億人確診新冠肺炎,美國就有3,000萬人染疫,全世界只有台灣確診人數控制在1,000人左右,死亡率更是低於1%,且多是境外移入。儘管不久前爆發桃園本土案例,但很快就控制住,再一次為台灣防疫作戰打下漂亮一仗。

運用大數據穩住社會
凝聚人民共識共同抗疫

台灣的防疫作戰可說是打得迅速、有組織。自2020年1/22有自大陸返台台商確診,當時政府進入戒備狀態,如此迅速布局絕非僥倖矇中,而是因為SARS慘痛的教訓,讓各相關單位很快就有警覺。

此次疫情爆發初期,行政院在短時間內就祭出防治紓困條例以及特別預算,穩住經濟,總統蔡英文更在國安會議中要與會相關人等從SARS經驗省思是否哪裡做得不夠好,於是歸納出口罩禁止出口、居家隔離等措施。其中在短時間內口罩生產線增至92條,日產量從200萬變成2,100萬片,以健保卡實名制分配,用大數據分析,製作口罩地圖,讓大家都有口罩可用。

也因為SARS當時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對散播假消息,拒絕居家隔離者制定罰則等,從方方面面穩定人心,並做邊境管控,為預防院內感染,醫院也做好防疫措施。有SARS前車之鑑,國人在失敗中重新學習,才有今日成果。

台灣可以不封城,沒有普篩,靠的是先進的科技。衛福部公開透明,天天開記者會更新近況,不隱匿疫情,讓民眾保有警覺,再加上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都很配合政府,並藉大數據、人工智慧,精準找到可能帶有病原的密切接觸者,將其隔離,防堵社區感染,所以可不需封城,正常上班上課,都是拜科技之賜。

關於普篩,雖然國際上一直有不同的聲音,但台灣主張不普篩,只對疑似個案檢驗,除了是擔心偽陰性的情況,也是不造成資源浪費,才可以穩住經濟,並同步提出紓困方案,以及支持發展防疫相關產業。

入境檢疫數位化 防疫事半功倍

透過科技,入境檢查數位化,防疫人員不需要檢查一張張的書面,透過雲端即可確實了解接觸史、旅遊史,使防疫人員事半功倍。

像是鑽石公主號去新北市60個景點參觀,期間共有60萬旅客,政府發送簡訊提醒60萬旅客做好自主健康管理,利用社交距離APP,GPS定位,居家隔離者只要離開隔離範圍,即會被掌握。

疫情期間許多產業受到衝擊,然而也刺激宅經濟的成長。外送平台、電商網購加速成長,數位化服務大幅增加,這也會變成「新常態」。

精準健康市場產值將近6億美元

如今看來,疫苗是控制COVID-19最好的方法,主動預防比被動的治療來得有效。傳染病如此,慢性疾病亦若是。未來是主動預防而非被動治療的時代。

疾病是可以有效預防、控管的,以肝癌來說,根據家族病史、年齡、E抗原等,可算出風險、預測發病,即可藉由控管每個風險因子,降低發病機率,這是健康照護很重要的一環。

精準醫學,是要量身打造,並非一種藥或是一套治療方式,放諸四海皆準,是依照不同人的不同健康狀況,為自己的健康做更好的預測。未來不是有疾病才治療,而是事先了解疾病風險,降低風險。現在從手錶可以了解自己的血壓、心跳狀況,透過家中儀器檢測,可做個人化的醫學管控,將健康極佳化,罹病機會極小化,精準健康的市場預估產值由3,198億美元增加至5,847億美元。而台灣有很好的發展條件,像是資通訊產業、健保基礎、經費等基礎,在精準健康發展上具有優勢。


【TTN旅報1186-90期, 2021/4/12 出刊, P14-15】


【T講堂-謝世謙】全民防疫有成 打造疫後健康新常態 旅遊泡泡第一步 應簡化隔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