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旅報分享前副總統陳建仁對台灣防疫政策的專業分析,包括政府如何從紓困、提撥特別預算來穩定經濟,又如何藉由新科技來有效防疫,讓台灣維持在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此外,現任華航董事長謝世謙,則是從航空產業的角度,分享華航如何能在這波全球大災難中,藉著政府的支持,從貨運找回商機,一步一步的邁向旅遊泡泡。
回台免檢疫隔離 旅客才有信心出國
業界最希望建立的旅遊泡泡是日本與韓國
2020年IATA下修客運需求,全球航空業數百萬人面臨失業風險,其中亞太航空業者裁員20%~35%,全球已有40多家航空公司倒閉。根據IATA的預判,國際客運量要到2024年才會恢復疫情前的水平。不過也因為疫情關係,今年全球貨運量不但可望回到之前水平,甚至還能大幅成長,華航就是其中之一。
PROFILE | 謝世謙小檔案 | |
現 職 | ➤ 華航董事長 |
學 歷 | ➤ 東吳大學經濟系 |
經 歷 | ➤ 1979年進入華航,從基層做起。 ➤ 華航總經理、華信航空董事長、華航資深副總經理、華航客運處副總經理、華儲公司董事長、先啟資訊董事長。 |
全球貨運需求 華航轉虧為盈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指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明朗,原想像是跟2003年SARS一樣,2~3個月就會過去,但3月起航班量一路減少,4~5月整個航空運量只剩下10%;雖然探底後逐步恢復,但在全球仍受疫情影響下,運量縮減還是遠大於運能減幅。
華航在2019年編列2020年營業目標為客運1,000億元、貨運400億元,原預估疫情下年度可能虧損達300億元,幸好政府伸出援手,給予台灣航空業最大的支持。謝世謙分析,華航客運量縮減、艙位數掉了60%,但貨運商機無窮;全球有2萬多架飛機,全貨機大約1,900多架,華航機隊中則有18架747-400貨機,後續還訂購6架777貨機陸續交付使用。
謝世謙透露,華航其實有21架貨機,之前因貨運市場不佳而封存了3架,後來解封1架租給它航使用;目前機隊總計18架貨機、70架客機,加上客機機腹載貨,整體營運的班機還有近5成(每月載客數由120萬人次掉到5萬,真正載客則大約5~10%)。
貨運量成長 貨運價翻倍
雖然客運恢復緩慢,但貨運需求已持續回溫,運量跌幅逐漸趨緩。謝世謙表示,台灣航空貨運成長動能主要是轉口貨,也就是進口後又轉走了(進口、出口、轉口),2020年總貨運量234萬噸,有118萬噸是轉出口(應為69萬噸,按計算方式是進出口各算1次);轉口貨中又以東南亞運往美國最多,從大陸轉到美國則約佔18%。謝世謙透露,2020年華航貨運收入約800億元(往年最好的成績是年約400~500億元),雖然貨運量成長不多,但運價翻倍(僅是漲回到15年前的原點)。
檢疫隔離政策 減低旅客出國信心
華航的轉虧為盈掌握很多的時間點,這當中政府的沈穩支持最為重要,包括場站、降落費、租金、房舍等費用減免,讓航空公司可以存活下去。
目前台灣疫情持續穩定,台帛航線也開通,華航航權每週有6班,預估最多只會飛4班,以窄體客機150個座位來算,每週最多載運600人次;相對之前每年載客量約1,500萬人次、平均每月120萬人無法相比,台帛旅遊泡泡無法帶進業績。「主要在於旅客信心不足」,謝世謙認為,只要實施回國的檢疫隔離政策,民眾就不願意出國;當邊境無法全面恢復自由進出,對業者來說泡泡旅遊都僅是空談。據統計,89%商務客暫時停止差旅,僅有11%持續商務差旅(其中41%為高階主管、老闆)。
航空公司最期待恢復日本、韓國市場
航空業的挑戰一直存在,要去克服以及處理;面對航空業新常態,要突破旅客信心不足以及價格的不平穩。謝世謙認為,台灣最需要的市場一是「日本」,每年台日雙方互訪人數約700萬人次;另一是「韓國」,台韓互訪人數每年200多萬,但這兩個市場短期內還無法開放。
總結華航面對疫情三階段措施,一、客運防疫優先,自助助人,台灣飛機維修公司(台飛修)肩負重任,協助完成多次客、貨運包機、類包機任務;例如︰鑽石公主號包機、武漢撤僑包機、上海類包機,以及援外口罩包機。二、客運彈性調節運能,持續配合政府防疫政策與市場需求,客機航班以載貨為主,並透過類包機、專案包機發揮航班效益。三、透過貨機增班及貨運客機爭取貨收最大並提高運價化,2020年第3季開始,貨運量皆以雙位數成長;像是洛杉磯航線,以前一天2班,現在反而是一天7班,華航貨機有3架飛洛杉磯,每天使用時間17小時以上。
疫後國際互信架構重新建立,航空市場也將洗牌,華航、華信、台虎以集團綜效,客運雖然回不到2019年的水準,但貨運的高需求商機可以帶動運價,只有貨機有穩定金流,航空公司就有堅持下去的生存命脈。
【TTN旅報1186-90期, 2021/4/12 出刊, 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