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無預警的來襲,旅遊產業大崩盤,國際觀光人次退回到30年前的水準﹙1990年4.6億人次﹚。本期旅報特別邀請中華大學觀光學院院長、特聘教授張馨文,針對後疫時代的觀光旅遊,以及未來旅行業該何去何從提出更具高度的見解。而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副教授、世界文化旅遊華商會總會長沈冠亞,則從新冠疫情引領旅遊的重大質變,點出健康保健成為觸動旅遊的關鍵因素。
健康旅遊 打造健康人生
找出觸動旅遊的關鍵因素
旅遊業再度重新出發,肯定要體悟出更多旅遊新觀點、新創作、新技巧,並將這類添加「健康養生、運動健體」的操作視同未來的新常態,方能開創觀光旅遊嶄新局面。
PROFILE | 沈冠亞小檔案 | |
現 職 | ➤ 世界文化旅遊華商會總會長 |
學 歷 | ➤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博士 ➤ 中華兩岸旅遊產學發展協會榮譽理事長 ➤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副教授 ➤ 康得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疫後喚醒人類保健意識
沈冠亞指出,一場新冠疫情,讓人們體會到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喚醒了人類的保健意識和衛生、安全的責任感;這也影響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移以及社會價值觀的變革。沈冠亞認為,「健康」將成為未來旅遊與生活必須考慮的必備元素,「旅遊結合健康」的發展趨勢,在疫情過後將迎來新一波消費高潮,在全球經貿商業市場中獲得爆發式增長,創造更大經濟規模。
簡言之,人們一方面努力賺錢,一方面會更願意去換得自由、休閒的時間。再進一步,則是會大方的去購買「健康人生」,包括人生中家庭與事業的成就感、旅途的感受與保障、個人身體和心靈的健康。
企業、家庭、個人 影響旅遊決策
沈冠亞認為,「健康旅遊」新概念所涵蓋的範圍非常寬廣,尤其因疫情影響直到今年7月才舉辦的「2020東京奧運會」依然引起廣大迴響和支持,可見其重要性。健康與運動結合的旅遊,深深影響旅遊動機,這將是未來旅遊的希望與目標;因此,旅遊目的地選擇、內容安排、接待技巧、服務項目,甚至消費的方式和執行的流程也將進行轉變。
首先,引發旅遊的念頭不再只是享受吃、喝、玩、樂、行、遊、購、娛而已,真正觸動旅遊的關鍵可以從「企業、家庭與個人」三方面來分析:
對企業而言,旅遊能讓員工們精神煥發、身心舒暢、充滿戰鬥力,旅遊之後,企業增強凝聚力、工作效率更高。員工充電之旅、慰勞之旅、獎勵之旅、聯誼之旅將成主流。
一年中能有幾次、幾天是純屬自家親人的真誠歡聚,相濡以沫的親情交流,老少之間的心靈互通,無形中釋放掉壓力、增進了親情關係。因此,人們會嚮往全家三代同堂的團圓之旅、自組小家庭的溫馨之旅、兄弟姐妹等家庭的關懷之旅、朋友或同事、同學間的家庭和孩子們的熟悉聯誼之旅。
對個人而言,「旅遊將可以替嚴謹、規律的生活提升樂趣與振奮感」。旅遊帶來健康快樂、心曠神怡、煥然一新的三觀;讓人有機會接觸新的體驗、獲得新的知能、建立新的人脈、增強身體與精神層面的能量,感受到人生的多元與精彩。因此,規劃自遊休閒的個人獨享旅遊,或志同道合者的小眾旅遊、量身訂製的紓壓養生之旅、隨著季節變化的呈現而擁有獨特的、私藏的滿足身心靈之旅、放鬆之旅都將是熱門趨勢。
旅客旅遊自主性提高 增加健康元素
觀察疫情後各地逐步開放的旅遊模式,發現進入了遊客自主性提高的時代,業者需要更具創新的思考和操作手法:
1.針對新的需求:消費行為改變消費決策。在資訊開放及蒐集快速的時代,造成遊客高度個性化、希望旅遊可以帶來深刻體驗、可以進行充分的社會文化融入與人際交流。
2.產生新的經濟模式:物質享受品味化、文旅融合要豐富化。行銷組合的現代化變革,需要時髦的經濟形態來提高旅遊價值,例如塑造品牌經濟、社群經濟、粉絲經濟。
3.運用穿戴科技的技術:旅遊生態圈可深可廣,無遠弗屆。全球連通、萬物聯動的技術已經純熟而被廣泛應用,新科技、新技術層出不窮,加上疫情期間宅家生活,不分老少人人適用,產生出人網互動、人景互動、人人互動、人物互動、客商互動、物物互動的萬事萬物、互聯互通的時代。
疫後新時代的特性就是要「高效率性、高精準性和高獨特性」。可想而知,旅遊業的本質就是包羅萬象、日新月異,不新鮮、不特殊、不精彩就難得到遊客青睞與好評。
一年多來的新冠疫情給了旅行業者明確主題方向:「青山綠水的大自然景觀、地方特產與節氣變化的養生美食、文化薈萃的文創製作、中華傳統手藝的美食美點習做、現代科技的運用樂趣含操作技術體驗、親近大地的農漁村家居生活體驗、宗教修心養性的生活禪」等,新常態滿足,其實就是遊程中隨時有放鬆、健身、運動和精神舒坦的相關元素穿插其中,都是疫情後受人歡迎的優質素材。
【TTN旅報1204-1208期, 2021/8/16 出刊, 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