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講堂~ 航旅業抗疫轉型專題】轉型之路必要的挑戰與策略 從產官學面向 政府與業者該有哪些作為?

新冠病毒疫情並沒有停止的跡象,旅行業Out/Inbound進入看不見未來的恐慌。
本期旅報特別邀請蘇成田(現任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理事長、曾任交通部觀光局局長),與陳盛山(中華科大航空運輸研究所教授、曾任台中市/高雄市觀光局長),藉由兩位長期觀察台灣觀光以及旅行業現況的前輩,針對目前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的觀光旅遊產業,探討分析未來旅遊市場走向,給予政府與旅行業者一個重新思考經營層面與公司發展的方向。

PROFILE | 蘇成田小檔案
現 任 ■ 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理事長
■ 台灣觀光協會副會長
■ 交通部觀光局「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案」計畫主持人
■ 中華大學講座教授暨觀光學院榮譽院長
曾任 ■ 交通部觀光局局長、副局長
■ 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首任處長
■ 中華大學觀光學院創院院長

國境解封前 旅行社轉做國旅並不難
解封後 團體旅遊才能讓旅客信任與安心

據統計,國人每年國內旅遊人次,大約只有10%會參加團體,也就是說會藉由旅行社服務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國旅景點+住宿等常態行程,消費者自己開車、訂飯店就可以完成,並不需要旅行社。要想銷售團體遊程或是套裝產品,旅行社唯有能掌握到關鍵資源或是元件,才有機會切入國旅市場。

蘇成田指出,旅行業歷經裁員、減薪,加上參加政府以訓代賑轉型培訓計畫也告一段落,目前Out/Inbound受管制、面對國境鬆綁遙遙無期,業者如果在國旅上能做出業績、帶進收入讓公司持續運作,無論是操兵、練兵都必須要嘗試;如能讓這些受過課程的同仁試著設計國旅產品,也許能突破框架找到新藍海。

蘇成田對於業者轉型操作國旅有三點建議:
一、業務人員是產品銷售靈魂人物
協助比較團體遊勝過自由行的優勢

國旅團體很多是需要靠業務銷售的,不是只在網路貼出行程就可以招來旅客,更需要業務人員解說以及分析比較。

蘇成田建議,業者應挖掘國旅精緻以及秘境產品,因為有一群民眾(例如銀髮族或是公務人員)是長期進行國旅活動,但本身沒有涉略到特殊行程,就很需要業者包裝出這樣的產品供選擇。

對業者來說,現在的時機點在於有「政府安心旅遊補貼」政策,組團出遊獲得政府的補貼比規劃自由行的補貼高,正是引導國民參加旅行社團體遊的契機。

另一方面,大部分民眾沒有深入了解團體以及自由行補助的異性,旅行業者要積極當起業務,向公司行號、機關團體福委會,分析團體旅遊比讓員工自由行更有利;當然,業者也必須推出有值得被選購的產品,要有獨特性、有故事,讓業務主動出擊努力介紹,鼓勵旅客把握安心旅遊的團體優惠。

二、都會型城市需反向操作
入住星級酒店+安排郊區旅遊

現在國民旅遊熱點在「宜花東、南部以及離島」,大台北等都會型酒店原以國際商務客為主力,此時相對有操作空間。蘇成田認為,業者可以包裝優惠產品,吸引喜歡享受星級酒店的民眾,像是住台北星級酒店+鄰近郊區旅遊;目前市場上有3天2夜,台北萬豪+北投大地溫泉會館各住1晚,安排基隆和平島+石門採茶旅遊專案,讓識貨的人趨之若鶩。

其實國內旅遊只要願意做功課,操作上並不難;重點除了讓行程順暢,行銷也是一項挑戰,因為團體旅遊必須靠業務銷售。

三、線上旅展 數位行銷
重點還是在組裝出優勢產品

除了紓困,觀光公協會組織其實可以為旅行業者建立行銷平台,例如台灣觀光協會(TVA)在6月份就率先推出線上旅展,重點在協助旅行業者行銷,雖然目前效益有限,但能讓業者維持與客戶互動。

蘇成田分析,大家都在談數位轉型,傳統行銷確實面臨挑戰,但數位化一樣有其挑戰性;行銷的前提還是在於要有獨特性、能打動顧客的產品;旅行社要思考的是團體行程有多少優勢能說服客人報名。


國門不開 年底旅遊從業人員將減半 建議參考旅遊泡泡與旅遊認證計劃

全世界都在等待疫苗,但國際往來不應再是死水一攤,建議先「恢復商務旅遊」。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UNWTO)統計,全球有近3億人口從事觀光旅遊相關產業;而台灣旅行社就業人口粗估約4.4萬人,預估10月底若還是無法適度開放邊境往來,佔旅行社組織成本最高的人事費依舊吃力,到了年底,全台觀光旅遊業從業人員數量可能銳減五成。

國際互往目前主張「旅遊泡泡」,台灣應該認真思考與紐西南、帛琉、關島等國家地區的互訪機制;如果對彼此還不放心,那就應該思考管制措施會是甚麼?像是泰國推出SHA認證計劃,台灣可以參考,讓外國人來台玩得更有信心與放心。

蘇成田分析,一旦開放國際旅遊,「團體旅遊」反而會是個開始,因為行程透明化,業者一定會精選有防疫措施的住宿、餐食與景點,不容有一點閃失。

蘇成田建議,旅行業現在要考慮的,是當疫情結束後,整個出國旅遊團體的作業機制將改變,業者應該先行部署。預計「解封後會先開放團體,後續才是自由行」,唯有把旅客導入旅行社團體遊,對業者經營以及對疫情管控也才是有助益的。


PROFILE | 陳盛山小檔案
現 任 ■ 中華科大航空運輸研究所教授
曾任 ■ 台中市觀旅局長
■ 高雄市觀光局長
■ 高雄市輪船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華信航空董事長
■ 華儲公司董事長
■ 交通部參事

在紓困中 重新盤點台灣觀光資源
打造後疫時代的國民旅遊新風貌

新冠病毒疫情是全球性必須要面對的,正因為疫情未退,各國旅遊方針都先鎖定國民旅遊市場,此時公部門應該擬訂長遠政策,帶領業界往前走。

陳盛山表示,台灣政府在對觀光產業進行紓困以救急之餘,建議對旅遊業未來整體性發展進行調整;當全世界都在重拾國民旅遊基本盤時,台灣此時要「以時間換取空間,檢視並建構國民旅遊硬體與軟體資源」,如此才能在新冠疫情後立刻蛻變升級。

陳盛山以三個角度及方向,建議政府領頭,為後疫情時代國旅做好準備。
一、重啟行政院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政觀推)

重點在於整合中央部會之間的觀光資源。陳盛山分析,當年的「觀光客倍增計畫」讓台灣正式發展成為「目的地旅遊」,Inbound市場快速發展;而重啟政觀推,大方向就是將中央、地方以及民間資源重新統整,遴選對產業發展有實質幫助的單位。

「組織面」除了將觀光局升格為「觀光署」、放大人員以及預算外,更應在台灣北、中、南、東、離島成立「觀光分署」,分署的工作在落實中央整合地方觀光資源(例如農委會、林務局、退輔會、營建署在各地方都有與觀光相關的資產)。

陳盛山表示,這是一個類DMO的角色,能發揮台灣北、中、南、東目的地旅遊組織的功能;他舉在台中擔任觀光局長時期所成立「中台灣觀光推動委員會」為例,委員會經7個縣市首長同意,組織涵蓋產官學;結合7縣市聯合對外推廣,有共同的廣告型錄以及推薦給旅行社中台灣旅遊的統一行程。陳盛山也建議,未來政府在推動「觀光圈」時,應以進出口岸為基點的旅遊區域來整合。

二、推動新國民旅遊運動

這是整合產業之間的資源概念。陳盛山指出,台灣雖是小品為主,但內涵都很厚實,可將第一產業(農漁牧業),第二產業(工業、製造業)以及第三產業(服務業)整合起來,創造新的旅遊產品、讓產品更具豐富性。

例如台灣腳踏車,一般騎腳踏車旅遊,關注的都是沿途風景之美,卻忽略台灣本身是自行車王國,有許多相關零組件公司,正好可以把自行車產業納入台灣自行車活動當中,會議以及考察旅遊都很有賣點。

台灣旅行社尤其是大型旅行業者,公司本業都是在做Outbound,新冠疫情發展至今,政府單位無論在救急或是救窮都發揮很大的作用;然而在紓困過程中,更應該重新檢視所有觀光硬體資源是否應新建、重建、重新歸位,以1.2.3產業鏈來創新包裝旅遊路線,為未來後疫情時代展現出台灣之美的新風貌。

三、推動觀光全員運動

這是全員行銷的概念。陳盛山建議,未來每位國民都要做觀光大使,無論是身居哪個產業,人人都能是旅遊推薦者。

他舉在台中擔任觀光局長時期北上參加台灣國際美食節為例,連續兩年,台中都邀請百位餐廳行政主廚參展,每位主廚扮演推廣台中美食的觀光大使;以此為例,未來各行各業都可以是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線觀光尖兵。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概念 以地方職人精神 打造在地旅遊經濟

由疫情時代跨到後疫情時代時,還應重新審視進出口岸的功能。台灣北、中、南可以支援離島以及花東,以轉運口岸為中心的遊程可以整合在一起,帶動台灣觀光轉型。

陳盛山建議,「海」的部分,應將台灣國際郵輪碼頭進行分流,10萬噸級以上的停靠基隆、高雄,10萬噸級以下的則停靠台中、花蓮、台南。「空」的部分,讓傳統航空停靠桃園、台北機場,讓廉價航空轉往台中、高雄機場。

以目前跳島郵輪分析,疫情開啟國際郵輪來台進行國民旅遊跳島遊,未來能否開放國際旅客也可以進行台灣跳島遊,甚至國際旅客搭乘郵輪來台灣旅遊,團進團出24小時(或48小時)免簽證,才能真正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郵輪經濟圈之一。

講到國民旅遊發展,就不能不借鏡日本,日本1.26億人口只有3千多萬人有護照,代表國民旅遊是日本重要經濟支撐力,而日本國民旅遊成功之處就在於地方潛在的能量,這與「地方創生」有很大的關係。

陳盛山建議,台灣除了學習日本DMO,更應該植入日本「地方創生」的精神,在地化推動台灣新國民運動,從「地方創生、地方創業到地方微型經濟」,加入地方職人的能量。


【TTN旅報1152-55期, 2020/8/10 出刊, P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