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界觀察與看法 。 》 |
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陳家瑜表示,金管會在《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不斷加強管束力道,一是2022年財報將揭露ESG量化及具體內容,二是要求資本額逾50億元上市櫃公司及化工食品、金融等特定產業皆須發行永續報告書(2023年的門檻下修至20億元,2027年則是所有上市櫃公司都要求)。
陳家瑜指出,「永續旅遊、負責的旅遊」,國際早在20年前就有此概念,當時對旅遊的主流想法是玩樂,而現在的大趨勢已經轉為永續;此外,「地方創生」除了落實社會責任,也應重視觀光資源的永續留存,不過度開發,提出負責任的做法。國際自2010年就極度重視地球暖化以及碳排等議題,尤其是歐盟國,台灣則是這幾年才因應國際要求開始思考碳排管理。她觀察,目前企業在ESG落實上,主要以E佔比最大(50~60%),其次是S(約20~30%),而G則只有10~20%。這樣的落差來自於環境保護屬於開放式作為,也較容易,包括選用減塑食材、不過分包裝、降低食物里程…等。
除了科技業、製造業、運輸業是碳排管理重要產業,歐盟也把「休閒產業」納入;無論是碳淨零、碳中和,不僅是企業、政府營運必須注意的風險,更是永續發展的契機。陳家瑜舉例,蘋果在公布的《2020年環境進度報告》中點出,有75%碳排都來自於供應鏈的伙伴(例如台積電);而這些供應鏈廠商(如台積電)進行差旅活動,交通就會要求搭乘有碳認證、繳碳稅的航空公司,住宿會要求有綠色認證飯店。
觀光產業雖然不是直接面對要求,但會是間接被動被要求達到相同標準;各產業對ESG的要求都會影響到觀光業,歐洲很多城市已祭出「交通擁擠稅」,針對入城的車輛收取「進城費」;未來到歐洲旅遊,難保不被要求得另外繳旅遊碳稅。
至於在企業治理面的風險評估可以落實在氣候風險評估;分為直接風險:旅遊地下大雨、大冰雹,讓旅遊無法完成的風險;以及企業轉型風險:盤點管理、降低轉型的衝擊。尤其觀光產業有許多因為氣候變遷或極端氣候而影響行程完整,如果不做風險管理,將會影響業者的營運。
【TTN旅報1236-1239期, 2022/3/14 出刊,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