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別報導,採訪包括台灣國籍、國際籍及兩岸等主力航空公司,除分析大環境變數 亦提出各自航空公司現有航網恢復狀況,以及未來與業者合作的模式,讓業者可以從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獲利方程式。
中華航空 |
直至第3季 華航整體運能已恢復疫情前8成 |
大環境優勢:【1】. 台灣解封時間晚於國際,此時局勢較明朗;【2】.旅客商務差旅及旅遊信心逐步恢復,MICE等獎勵旅遊團需求在第2季浮現;【3】.航空公司積極復飛、拓展航點、密集增班,提高旅客出遊意願;【4】.疫情3年,旅客累積出遊經費,信心恢復後將會大量出國;【5】.日韓匯率貶值,足以吸引台灣旅客前往。
劣勢分析:【1】.台灣整體經濟成長在2022年下半年起趨緩,通膨造成營運成本增加,影響消費力;【2】.地緣政治,烏俄戰爭、中美關係以及兩岸關係;【3】.疫後各國機場CIQS、地勤代理、旅行社、飯店等接待人力待恢復。
|| 富山包機、鳥取包機
歐洲及北美都有可能出現新航線 ||
華航2023年Q1相比2022年Q4,增加3成運能;此外,今年初至Q3,運能與2019年相比已恢復8成。現台北出發定期航班有46個航點,包括日本成田、羽田、大阪、福岡、名古屋、新千歲、琉球、高松、廣島,韓國首爾、金蒲、釜山;東南亞香港、曼谷、雅加達、河內、胡志明、吉隆坡、檳城、新加坡、峇里島、金邊、馬尼拉、仰光、清邁、宿霧、峴港;歐洲則有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倫敦、維也納、羅馬;北美洛杉磯、舊金山、安大略、紐約、溫哥華;大洋洲雪梨、布里斯本、墨爾本、奧克蘭、帛琉;還有大陸北京、上海、廈門、成都。而高雄出發有8航點,包括馬尼拉、曼谷、香港、上海、廈門、成田、大阪及首爾。
尚待復飛的定期航班有鹿兒島、宮崎、靜岡,印度德里以及夏威夷;確定會先短期包機的有「台北-富山」(4∕13~5∕16),「台北-鳥取」(3∕28~4∕9)。至於新航點,無論是歐洲或北美都在評估中,下半年就會明朗。
回顧2019年,華航兩岸航線約佔總運量17%;目前僅剩上海、北京、成都、廈門4航點;至於大陸建議優先恢復的16個航點中,華航會以「深圳、廣州、無錫、南京、福州、寧波」等航點優先,不過還要配合兩岸政策來規劃。
華航將結合旅遊局、旅行社等各方資源,加強行銷宣傳團體旅遊,也會依照業者自身資源屬性優勢(網路、飯店、旅遊景點、遊覽車…等)來區隔市場;但可確定的是,因團體機位有限,與疫情前相比,華航各航線團體主力業者將略微減少。(文、攝影=唐偉展)

台灣虎航 |
積極恢復日本各航點 布局東南亞從越南出發 |
2023年各地機場人力不足的問題依舊持續困擾航空公司,且戰爭對油價帶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導致目前機票的成本仍居高不下,但台灣虎航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抓準時機隨時往前衝。
以日本中部地區為例,原先預期能在春季復航的小松、富山機場,卻因機場的人力問題遲遲無法開航,在得知名古屋機場人員充沛的資訊後,當即決定增班;目前台北-名古屋每週5班、高雄-名古屋每週3班,將增加至每週9班、6班。
對業者來說,二線城市是一片藍海,台灣虎航與旅行社業者也積極合作,在春節前已開通新潟,緊接著在3月也即將推出高知。這兩條航線初期皆採包機的模式進行,保留少部分FIT座位,會在今年Q2日本各地機場人力更加充足時,轉為定期航班。
|| 疫後展現LCC優勢
航網聚焦旅遊目的地 ||
台灣虎航全線航班在今年春節皆表現亮眼,1月份平均載客率在8成以上,單看春節假期更是高達9成。
台灣虎航作為一間低成本航空公司,相對傳統航空的優勢在於「靈活」,將服務拆分,讓旅客依照需求自由搭配;捨棄非必要服務,換取更低的票價,就能依靠價格優勢與他航競爭。加上台虎的主力消費者年齡相對其他航空更低,年輕人的出國意願高,自然在疫後第一波假期有所斬獲。
航點方面,台灣虎航的布局主要著重在旅遊目的地。疫情過後,人們發現商務差旅的需求,已能夠透過網路解決,但旅遊的體驗卻是難以替代,因此非常看好接下來各航點的發展,2023年首要目標是恢復9成以上航點。
除此之外,今年將更著重東南亞布局,從去年11∕24開始營運「台北-峴港」每週2班,今年2∕24也將啟動「台北-富國島」,3月峴港也會調整成每天1班。隨著台虎在日、韓兩地航網飽和,東南亞的開發已是必然的趨勢。越南作為2023年東南亞布局重要的一塊拼圖,就是看中獨特的文化遺產,以及越南政府對於觀光產業的重視,2023年夏季將繼續拓展更多越南航點,包括芽莊也正在計畫當中。(文、攝影=吳紹瑜)
【TTN旅報1282-1286期, 2023/2/13 出刊,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