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宜蘭寒溪村的不老部落,每天接待不超過30位遊客,由部落居民帶著遊客認識泰雅文化,即使已經營17年,熱度依然不減,絲毫沒有受到疫情衝擊。冬天的澎湖因東北季風強勁,旅人不願意造訪,卻有人選在這個遊客稀少的季節,深入澎湖的小門村,跟著船長一起體驗漁民的生活,除了了解澎湖人出海的故事,也欣賞小漁村的風光。
觀光業轉型議題談了好多年,有業者已開始規劃後疫情時代可能出現的報復性旅遊策略,等疫情趨緩就準備出招。我們可以思考的是,或許這場肺炎風暴,正是台灣最好的機會。
觀光局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國內旅遊總人數將近2.19億人次,創下歷史新高,接下來呈現逐年下滑趨勢,依序是2.13億人次、1.96億人次及1.94億人次,2020年雖然湧現一波暑假國內旅遊風潮,仍無法彌補上半年的缺口,預料國內旅遊總人數恐低於1.8億人次。
過去的台灣太喜歡數字了,也一味追求成長率,但疫情是一面鏡子,讓我們重新檢視並討論台灣的觀光現狀與未來走向,尤其是國內旅遊的品質必須全面提升,業者應透過建立數據推動數位化轉型。
隨著社會的轉變與國民所得提高,國人出遊的目的不僅是走馬看花,更追求服務、綠色消費及感動。因此,政府及觀光產業也不應再有數字迷失,反而更要重視「旅客的滿意度與重遊率」。台灣有體質健全的旅遊環境,從官方的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及農場,私人企業的主題樂園、休閒農場及各種規模的旅館、民宿與飯店,應該趁這個時候加強規劃,並在疫情過後大力行銷。
觀光打的是團體戰,業者須思考如果藉由跨域合作建立品牌及有特色的旅遊產品;政府則要扮演最佳的隊友與推手,除了給予補助,還要協助業者度過這次難關;疫情期間正是練兵的最佳時機,當疫情緩和後,就有一支強大的軍隊,足以應付旅遊市場的需求。
越來越多人想嘗試不一樣的旅遊型態,「客製化及差異化」是決定成敗關鍵,不老部落的成功、澎湖小漁村主打的旅遊體驗,都是最好的例子。
國際上對於旅遊景氣的看法仍然保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則預測國際觀光有機會於2021年下半年回升,當旅遊業重新復甦時,民眾會以戶外旅遊及國內旅遊為首選。
觀光產業是帶領其他產業發展最重要的一環,相信「烏雲的背後會是一片藍天」。儘管疫苗施打仍存在變數、各國邊境尚未開啟,但疫情總會有結束的一天,遊客也將逐步恢復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