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7/10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大陸「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陸「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陸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分別各再增加1處,總數增至55處,與義大利並列世界第一。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大陸新石器時代晚期,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大陸文明起源的貢獻;此外,城址的格局與功能性分區,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臺地上的居住遺址分佈特徵,都高度體現了該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
良渚古城遺址是大陸20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地處大陸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遺址由四個遺產區構成,包括「瑤山遺址、谷口高壩區、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古城區遺址」,總面積1千4百多公頃,被譽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申報範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衝區。遺產構成要素包括西元前3,300年至西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週邊水利工程和分等級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象徵其信仰體系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大陸世界遺產
大陸在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截至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共55項(包括自然遺產14項,文化遺產37項,雙重遺產4項,含跨國項目1項),在數量上與與義大利同列世界第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洲並列,均為4項);其中北京擁有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而蘇州是至今唯一承辦過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大陸城市(2004年,第28屆)。
良渚古城遺址|每天只開放3千人參觀
良渚古城遺址每日開放3,000個參觀名額,按6個時段(9:00~10:00、10:00~11:00、11:00~12:00、13:00~14: 00、14:00~15:00、15:00~16:00,各時段預約量均為500人)。主要是因為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是建立在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加上遺址十分珍貴且脆弱,所以在公園的設計建造過程中,一直遵循「保護第一、最小干預、真實可逆」的原則,保留良渚古城遺址被發現時的樣子。
穿過公園訪客中心和檢票口,就有觀光車可以坐;觀光車繞公園一周,除了始發站和終點站之外,共有9個站點,基本囊括了公園內的所有參觀點。
預約系統提供個人預約和團體預約兩種方式,個人預約需提前1~7天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微信公眾號進行線上預約;團體預約需提前3~5天進行預約申請。
黃(渤)海濕地|數百萬候鳥遷徙停歇地
「大陸黃(渤)海濕地」在江蘇鹽城市,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塗,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洲」國際候鳥遷徙路線的關鍵停留區。第一期專案所在的江蘇鹽城黃海濕地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其中包括415種鳥類,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
該區域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5種瀕危物種、5種易危物種);同時,這裡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大陸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
大陸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遺產地包含五個保護區:「江蘇大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自然保護區、江蘇東台高泥濕地保護地塊及江蘇東台條子泥濕地保護地塊」。
和大陸其他17項自然遺產不同的是,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所以此也意味著大陸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開始走向海洋。
【TTN旅報1100期, 2019/7/22 出刊, 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