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周末】天生之橋

天生三橋下的古驛站

天生橋,亦稱天然拱門,是指一切橫跨溝穀或河流上類似橋的拱形岩體,被知名地理學家徐霞客稱為「石樑」,成因是岩石經過水流常年侵蝕、溶蝕或地殼塌陷所形成。

曾有一首名為《天橋石》的詩以「人鑿難施鬼斧窮,天心穿出地玲瓏。西山壁立龜梁架,巧妙爭奪造化功。」來形容此自然奇景。

重慶武隆~三橋夾兩坑

武隆天生三橋景區位於重慶武隆縣城東南20公里處,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形成50萬年至3億年間,屬石灰岩洞穴塌陷形成。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群。

乘坐觀光電梯可直達天生三橋下,天坑底部四周皆峭壁。「天龍橋」是天生三橋的第一座,高約200公尺,跨度約300公尺,外型好似巨龍飛天,因此得名「天龍」。天龍橋造型獨特,「一橋兩洞」,即橋下左右兩旁各有一橋洞,橋體周圍溶洞四伏、水簾高懸,沿石梯繼續向下,橋下數百公尺寬的天坑映入眼簾,坑內有洞、洞洞相連。谷底有一座仿古四合院建築,名為天福宮驛站,是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外景地。

過天龍橋進入青龍橋後,植被越發茂密,地勢也更加開闊。青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產生霧氣,經日照形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青龍橋拱孔高曠,壁立千仞,以高大著稱。站在橋下仰視,洞頂逐次崩塌形成的斷面呈弧形平行分佈,讓人多少能看出天生橋與天坑形成演化的痕跡。

距離青龍橋不遠就是三橋夾兩坑中的第二個坑了。此坑又名神鷹天坑,是「口」字形天坑,最大口直徑達300公尺,靠近青龍橋頂端的巨岩形似一隻展翅騰飛的神鷹俯視坑底。天坑的另一側是最後一座的「黑龍橋」,黑龍橋橋孔深而黑暗,好似一條黑龍蜿蜒於洞頂。黑龍橋橋面高223公尺、寬約193公尺,是三橋中最高、最寬的。橋洞洞壁北側霧泉、珍珠泉、一線泉、三疊泉4處風格迥異的懸掛泉與深幽的橋洞融為一體,為神秘的天生三橋增添了幾分靈動。(文=陳潛)


水面倒影更顯天生橋之美

貴州黎平~侗家奇觀

在清朝《黎平府志》裡曾提到「天生橋崇嚴直跨兩岸,中有一硐,雙江口諸水徑此,達高屯可以行舟。上則仍然平地也,往返甚便,不假修築之力故名。」,說的正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高屯鎮灣寨的天生橋。

黎平天生橋形成於距今50萬年前的新生代,因地下河流長期侵蝕岩層,導致河流上游及兩岸岩石溶蝕、塌陷,獨留中心一段橫跨兩邊岩體形成溶洞,又經過了地殼的隆升作用,原來的溶洞頂端便形成了「橋面」,溶洞的空間則變成「橋洞」,一座「天生橋」便在歲月的磨蝕中、在地下水精雕細刻中誕生。

黎平天生橋所在地為喀斯特地貌區,被大片森林覆蓋,由於一直未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和破壞,保持著原始的生態環境。走進天生橋景區,滿眼的樹木蒼翠欲滴,青石板鋪就的小路在綠蔭下顯得格外幽靜。橋身有數個石洞、深淺不一,有的可通橋頂,有的則棲息有大量蝙蝠。橋頂和橋壁兩側的石柱、石筍、石岩千姿百態,有的似長夜明燈,有的似威猛武士,還有的像飛奔的駿馬。

黎平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淳樸善良的侗家人一直守護著腳下的土地和這座神奇的天生橋,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留下了許多讓人稱奇的民俗,「喊天節」便是其中之一。喊天節又名「祭天節」或「求雨節」,每年農曆6/15當地侗族人都要仰面朝天大聲呼喊,以保六畜興旺、天下平安。如果「喊天節」前是晴天,那麼喊天儀式後一定會下雨、反之亦然,如此持續多年屢試不爽。祭祀結束後,熱情的侗族人會擺起長桌互相敬酒,一起唱歌跳舞,熱鬧非凡。(文=蔡興文)


【左圖】遼道背。【右圖】天生橋瀑布。

河北阜平~瀑布橋

阜平天生橋位於河北阜平的太行山裡,由水流沿裂隙沖蝕崩塌形成。橋面由混合岩化花崗岩構成,橋下呈微拱形,是少見以變質岩構成的天生橋。

阜平天生橋景區由天生橋、瀑布群、百草坨和遼道背組成。天生橋瀑布群位於天生橋山谷中,9個大瀑布集中於此,天生橋橫跨於瀑布群中112.5公尺高的瑤台瀑布兩端,由橋上望下探為百丈深淵。天生橋上方有一條高約60公尺的瀑布飛瀉而下,順著橋鑽進瀑布,由裡向外看又是一番景色。

要想一覽全景,景區內的最高峰百草坨是個絕佳觀景點。百草坨海拔2,144公尺,屬大面積亞高山草甸。每到仲夏時,是金蓮花、山卷丹花盛開的季節,百草坨也因此被稱為「五花草甸」或「空中草原」。

百草坨西南部山腰處的遼道背有個只有4戶人家居住的小山村,據說是《寶蓮燈》故事的發生地。如今,村民所剩無幾,只有幾位老人留在這裡護林、守廟。深山和密林讓這個太行山深處仿佛與世隔絕,留下了它最淳樸的姿態。(文=任英文、王凱東;攝影=龐衛星)。(TTN旅報9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