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隆重登場。「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10/12於大覺堂開幕,透過音樂、舞蹈、美術和手工藝等展演,讓民眾感受草原文化的壯闊綿長。

此次活動主辦單位為中華文化聯誼會、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與承辦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烏蘭牧騎、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翰雅文化顧問有限公司等攜手合作。
開幕式中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致詞表示,今日可見到內蒙古的非遺展演,可說是難遭難遇,佛館展演內容之豐富,甚至比原先當地的更加周全。星雲大師曾說「復興中華文化,佛教不能缺席」,文化的交流與弘揚是大家務必要努力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暨活動總顧問田青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除了漢族,還有許多少數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不同的文明,豐富中華文化的多姿多采。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沒有所謂的邊界,歷史上他們最遠曾經到了歐洲,在現代化的同時,仍然保留傳統的生活和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共同的精神家園,現代化並非以犧牲民族文化和精神家園為代價。全人類在邁向未來的同時,必將反思和萬物大自然的關係,還有人類發展至今和歷史文化、祖先所傳承的文明關係。
這項活動精選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項目,展出蒙古服飾、頭飾、金銀器鑿刻、蒙古文書法、蒙古族刺繡、珠繡、剪紙、布藝,還有技藝傳承人現場示範,也推出講座和工作坊。佛館菩提廣場上有蒙古包、勒勒車展示,吸引大批民眾參觀體驗。
現場也展出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長調民歌」和「呼麥」。「呼麥」為獨特的喉音藝術,一人可同時發出二至三個聲部,帶來曲目〈馬頭琴頌〉。
「好來寶」為蒙古族的說唱藝術,「安代舞」展現豪邁的民族性格,「頂碗舞」女子腳踏輕盈舞步,還有男子群舞「摔跤」又稱「搏克」,都是在台灣難得一見。
【TTN旅報1113期, 2019/10/21 出刊, P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