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欲望社會」與旅遊

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他最近出版的新書「低欲望社會」中,創造了一個新名詞「低欲望社會」,意思是指現在日本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和中堅世代,對現在銀行的超低利率房貸無感,引不起他們購屋興趣,大多數人都選擇不願背負房貸,也不想結婚生子,善盡「無後為大」的義務,所有人生中的風險和責任,他們普遍不想去承擔。

這個前所未有的族群,和老一代的日本人相比,截然不同,也讓日本的消費經濟元氣大傷,走向不可臆測的未來。

大前研一的觀察對象,雖然是日本,但若拿來和和台灣社會比較,其實頗為相似,都有相同現象。大前研一分析說,造成「低欲望族群」的原因很多,包括父母做了「負面教材」,因為他們每天汲汲營營,為房屋貸款和生活忙碌所苦,沒有生活情趣可言,看在孩子眼中,他們不想再過這樣生活,所以寧可選擇走不同的人生,不一定要辛苦工作,但一定要悠哉生活。

其次,滿街到處林立的便利商店,也讓這個族群「餓不死」,他們只要每天花一點點錢,就足可溫飽,解決民生問題,更助長他們不想更上一層樓。

「低欲望社會」的形成,一定會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帶來挑戰和影響,但遺憾的是,人類社會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那個國家對這個問題有過研究,「低欲望社會」的商業模式,如同「摸著石頭過河」,只能暗地裡摸索。

從旅行業的角度來觀察,低成本航空的崛起,民宿的流行,都可以視為「低欲望社會」的新產物,年輕世代所得變少了,但他們依然渴望旅行,因為付不起高票價和高房價,低成本航空和民宿就因應而起,填補了他們的需求。年輕人放棄全報價的參團旅遊,寧可到了旅遊地,再購買組合型的Local tour,也是一種新消費型態的表現。

全球經濟可能還會持續低迷十年,甚至二十年,「低欲望社會」的下一代,也可能會延續他們父母相同的價值觀,所以,企業(包括旅遊業)有必要關注,深入研究這個族群世代的消費和價值觀,重新擬訂精準的行銷策略,來建立新商業模式。(TTN旅報955期)

總編輯 吳學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