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有山、有海、有港、有島,市長林右昌所學為建築、景觀、城鄉規劃;身為市長,林右昌認為,思考城市的未來若只是基隆,就會陷入基隆離台北過近,資源與人才難與台北競爭的無解題;但若站在「大台北首都圈」這角度來看,從桃園、新北、台北到基隆,這整個區域有超過950萬人口,基隆在「現在」這個時間點,能為首都圈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大台北首都圈-海洋的門戶」,絕對是基隆發展的利基點。
基隆,曾以雨都之城為名;現今,基隆是國際郵輪港的最佳代名詞。以去年2019整年度109萬臺灣國際郵輪旅客人次量來看,基隆港穩居臺灣之冠,占有94.6萬郵輪旅客人次,代表著近9成郵輪旅客皆曾到訪過基隆。
自林右昌市長上任後,除與港務公司攜手打造國際級親水開放空間,讓市民、遊客感受到「基隆正在蛻變」的感動外,更積極將基隆的美食美景躍上國際舞台,讓更多國際郵輪旅客體驗「大啖臺灣道地美食、享受絕佳海景」的那份喜悅。
林右昌提出「市港再生標竿計畫」,要讓基隆港轉型,扮演大台北生活圈東區海上門戶,並由此發展新的產業;再藉由「輕軌建設」讓基隆可以一路往南到桃園的機場,串接另一個空港門戶。
迎接後疫時代
提前郵輪觀光整備作業
郵輪市場是基隆市邁向國際化的重要契機,5年來,停靠基隆的郵輪旅客從每年45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近百萬人次,郵輪停靠2019年高達595艘次,因今年受2019新冠病毒疫情影響,無奈全球疫情尚未趨緩,目前上半年航次僅為48艘次;依據2019年度產值比例計算,初步估計相關產業少了20億元。
然而林右昌對郵輪市場短暫停滯並不擔心,「畢竟疫情壟罩全世界,基隆市要做的是迎接後疫情時代,率先進行郵輪觀光整備作業」;因應基隆港為東亞國際郵輪母港,進行東西岸旅客大樓外觀整建及空間改善工程,東岸旅運大樓預計今年完工,通關速度從每小時1,200人提升至2,800人;西岸旅客大樓預計明年完工後,通關速度則從每小時1,200人提升至3,000人。
此外,基隆市還進行東、西岸走動式旅遊服務、觀光計程車職訓計畫、導覽指示系統改善(並以中英日三語呈現)、郵輪旅客專屬摺頁設計等規劃,未來郵輪旅客服務將更加友善、完備;另計畫與業者洽談規劃「販售基隆市遊程、協助基隆特色伴手禮與航商業者媒合」,將郵輪產業鏈延伸至基隆地方商家,提高郵輪在地經濟效益。
摸清郵輪產業鍊 精準留下觀光財
擔任市長五年來,林右昌重塑基隆這座山海城市給人的印象,「從黑白變成彩色」;發掘歷史與人的文深度;更重要的是清楚了郵輪產業鏈的重要性,希望國人想到郵輪就想到基隆;無論是「母港操作、FLY CRUISE或是掛靠港」,都要把旅客留下來,林右昌對郵輪產業有很高的期待。
林右昌分析,目前掛靠基隆港的郵輪,有50%的旅客下船後到台北,有25%會在基隆當地旅遊,另外還有25%選擇不下船;基隆要賺的,除了那25%停留在基隆玩的旅客,另外還有那50%從台北回程後在基隆港等上船的旅客,要把握那最後黃金1小時努力行銷基隆、留下觀光財。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跳島郵輪旅遊成為現階段旅行業及郵輪產業復甦的契機,這次的疫情危機,基隆反成為台灣跳島郵輪啟動的轉機。

推出觀光巴士 直走觀光景點
國內旅遊已進入振興階段,基隆市推出兩種全新玩法,讓旅客可以藉由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不同的角度體驗基隆在地之美。
第一種為2019年7月開始營運的「觀光巴士」,原本是依國際掛靠郵輪停泊時發車,今年6月起,在無掛靠郵輪停靠時也將以郵輪式列車概念發車。周末針對國旅市場推出的旅遊產品,行程約5小時;沿途停靠「正濱漁港、和平島公園、海科館(潮境公園)、松浦社宅及廟口夜市」等站,旅客可以一口氣拜訪基隆市的知名景點,建立基隆印象。
第二種全新玩法是暑假推出的「海陸遊基隆」,從市區小艇碼頭連結至社寮頭福德宮為試辦停靠點,以路上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串聯水上運輸,結合水路及陸路之遊憩系統。
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遊客從海上用不一樣的角度來認識基隆的美,路上行程也納入如「正濱漁港色彩屋、阿根納造船廠、台船、考古遺址、和平島公園」等熱門打卡景點,並結合在地商家一同作推廣,將地方產業、漁港、遊憩等資源融入地方創生概念,讓遊客進行深度城市旅遊。
基隆交通一體整併
城際轉運站 基隆-南港輕軌系統
發展觀光旅遊首要政策還是在於改善交通;目前已通行的城際快捷公車1088、2088、1579,分別由基隆市區直達台北南港轉運站、台北市政府轉運站及圓山轉運站,就是為了讓大台北地區的民眾能方便到基隆市。
為徹底改善火車站區域人車交通動線,基隆市規劃在火車站新站南出口與北出口之間鐵道上方新建「基隆城際轉運站」。林右昌表示,基隆城際轉運站不只是為了基隆市民的通勤需求,更是未來台灣的國家門戶,城際轉運站將從「地區型轉運設施」提升為「國際級公共建築」,並把市公車及國道、省道客運、鐵路以及未來的輕軌捷運一併整合成為轉運中心,讓旅客不需要東奔西跑。
受矚目的還有「基隆-南港輕軌系統」,最快將在2021年底動工,6年後完工。該路線橫跨基隆市、台北市及新北市,預計耗資100多億元打造;全線約19公里,沿線設置南港展覽館到基隆以及延伸基隆旅運智慧大樓,共計12站,完工之後,不僅將造福基隆-台北之間的通勤市民,更是基隆市觀光發展的一大利多。
北海岸、東北角風景區
帶動基隆城市起飛雙翅膀
林右昌把「北海岸風景區」及「東北角風景區」兩個海岸線,比擬為帶動基隆城市起飛的兩隻翅膀,基隆就是這兩軸線的中心,要帶動基隆振翅高飛,讓遊客不僅是過路,還要願意停留消費。
全國目前有九處地質公園,7處位於國家風景區內,而和平島符合國際地質公園標準,正積極申請能名列其中;此外,位在和平島公園內的祕境「阿拉寶灣」,因自然海蝕形成的一格格豆腐岩景觀,日出時在黃金般的陽光下閃爍,壯麗絕景曾被《美國中文網》評選為「全球21個最美日出觀測點」,也已每日開放300個名額,這兩處都是目前基隆市的旅遊亮點。

豐富步道系統
發展帆船、遊艇
基隆的步道系統也很豐富,目前大大小小步道120多個,適合旅遊的有約20條,積極打造規畫的「一日雙塔」(基隆燈塔到球子山燈塔)觀光步道行程,從白米甕、球子山、仙洞巖、佛手洞步道;目前進行整修工程,預計2021年9月開放,沿途可俯瞰山、海美景,還可目送郵輪進出港口,要成為基隆港西岸的觀光新亮點。
展望基隆下一階段,林右昌寄予厚望的還有「帆船與遊艇」;他指出,台灣早期漁港是發展漁業,後來漸漸延伸出娛樂遊船與海釣,而遊艇與帆船等水上休閒活動是值得開發的新興產業。
林右昌分享他遠赴國外考察經驗,相同大小的港口,台灣大約可以停70艘遊艇,但國外因為規畫得當,可以停超過200艘遊艇;兩者主要差異在於「岸置設施」,只要政府投資建設,就能增加遊艇停靠數量、降低靠泊費用,無形中也降低進入的門檻,讓更多人參與這項活動,成為為平民的休閒育樂。
基隆市港變身 轉型觀光都市

為讓基隆市脫胎換骨、落實基隆為東國家門戶的戰略,規劃基隆舊火車站前、圓環至小艇碼頭這塊核心區,打造為「國門廣場」,以國際級水岸空間為目標,提供旅客能夠結合水岸休閒活動廣場。
此外,基隆港東岸碼頭將進行「軍港西遷」工程、加速辦理「東櫃西遷」,東岸貨櫃場遷移至西岸後,將興建第三郵輪轉運中心,帶動基隆市郵輪產業發展。
為布局「展覽在南港、會展在基隆」新興產業政策,還將推動「西岸會展及旅運智慧大樓」、第二旅客服務中心…等。
在林右昌的擘畫下,基隆從潛力股一躍成為績優股,但他並不以此為滿,林右昌認為,「人、企業、城市或國家都一樣,當世界轉變時,若無法跟上腳步,很快就會被競爭者趕上、被世界拋棄」。基隆過去是一個服務貨運的城市,未來市港會完全變身,迎上世界潮流,轉型為觀光都市,不僅能繁榮基隆,也能帶動整個首都圈及台北觀光產業。
【TTN旅報1149-51期, 2020/7/13 出刊, P6-7】